《活着的姿势》梁峰之人生无阴晴
人生无阴晴 且伴风雨行。这是我读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的最深切的感受。 全词摘录分享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是一个一直走在被贬路上的官。有他一首诗为证《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在他临离开人世前几个月,对自己一生所做的高度概括。无限伤悲中仍不失情趣,用自己被贬的三个地方,信手拈来,概括了自己的挫折的一生。也只有豁达之人才能把人生的愁苦轻描淡写!

是呀!不达观,无此人;不达观,无豪放;不达观,宋词会失了颜色;不达观,中国文化少了瑰宝。
黄州是他初贬之地。又是一个春天来了,这是来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了。被贬的失意已经淡忘,他已经融入这里的生活了。
邀约一帮朋友,踏春。江南的春天,小桥流水,春风沉醉,芳草绵绵,寻一处清净,一边饮酒,一边嬉笑吟诗。好不惬意!
酒正兴,诗意浓,游兴未尽,天空飘来一片乌云,收拾行囊回家。沙湖道中,茂密树林里,大雨倾盆。雨具被书童拿走了,同伴们落荒而逃,只有半醉的苏轼,穿着芒鞋,披着蓑衣,拄着竹子拐杖,不急不忙,一边慢慢行走,一边吟啸。

天要刮风下雨,那是老天爷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我有竹杖便好,我有芒鞋便好,我有蓑衣便好,有友,有酒,何愁无诗词!
为此,他还要感谢这场风雨,它骤降骤停,变化莫测,醒了他的酒,触动他心弦,词兴油然而生。顺手拈来:(所有的暴风雨都来吧)“谁怕?”两个字吐出一个快意之士。“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任”字用得真好!使那藐视权贵,有胆有识,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有志之士,豪气冲天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如此随意,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全在于这一切是从心底里流出。
所以朋友,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大风大浪来了,你不回避,勇敢面对,不彷徨,不迷失,甚至经历这份独特的经历,享受这份独特的感受,那么大风大浪便是生活的恩赐,它和风和日丽没有区别。当风雨过后,彩虹满天,湿透的衣服被风吹,被太阳晒,干了!回头看,哪里有什么风和雨!正像苏子词中所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只不过是自然。我们的世界里永远是晴天!天灾也好,人祸也罢,我们要热情拥抱,因为它带给人的往往是意外收获。当然不是所有人能如此。只有胸怀宽广的人能如此,只有练达之人能如此,只有不在意得失的人能如此。这人须是大丈夫。

目前还没有完全消失的疫情,还有可能卷土重来的疫情不是让我们明白了这道理吗?和病毒搏斗过的勇士,最懂其中滋味的!
谁的人生路能一帆风顺?那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那么面对并不平坦的人生路,我们得准备什么?道家讲“无为”,佛家讲“放下”,苏轼通过这首词告诉我们“别在意”。不在意贫富,不在意成败,不在意得失……能如王维诗中所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的绝境也不过是生命的又一个开始。

景是平常景,生活是日常生活,人是被贬的罪人,一不小心,随口一吐,竟是千古绝唱。不是他,谁配做这千古第一词人?
苏轼他走得不孤单,他能看得见还没有远去的李白杜甫的背影,在他之后还有跟着他走来的辛弃疾和陆游,这些人同样是走在风雨中,吟啸且徐行。
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特殊材料组成的人,我们如尘埃、如蚁。大家试想,我们自从走出母体,经历过多少的风霜雨雪,现在回过头去,又有哪一次风雨你能记得?而千万分之一记得的,往往是令人回味无穷的风景了。正如普希金所说“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所以,栉风沐雨的朋友,你一定更懂得:人生无阴晴,且伴风雨行。
编辑:高玉虎
作者:如蚁人生,梁峰,西安市阎良区北屯初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