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杏的传说
在临沂马厂湖镇西北部有一系列的村庄,传说这几个村庄的名字,都跟乾隆微服私访有关系。传说乾隆下江南,走到这个地方,适逢大雨,打湿了衣服,宫女们便把衣服拿到车辕上晾晒,老百姓见了这么多五彩缤纷的衣服,不禁感叹皇家富裕,故而有了富衣庄,走了一会衣服干了,于是收起来,就有了收衣庄,再向前行,要把衣服叠起来,就有了叠衣庄。今天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不是这些庄名的由来,而是一种果实——乾隆御杏。
话说,乾隆江南之行,途住皇庄,正是麦熟时节,是日恰逢大雨,雨后燥热,胃口大减,不思茶饭,乾隆一时龙颜憔悴,御厨使出浑身解数,纵使奇珍佳肴也不能让乾隆动筷,左右无不着急。
此时,有一老翁进献一盘黄中透红的果子,乾隆见了,原来是杏,并非奇珍异果,也不是太在意,只因是当地父老所献,勉强拿起一个,品尝一番,不曾想该杏入口即化,甘肥鲜嫩,口齿留香,乾隆吃过一个后,接着拿起第二个,不觉一盘全部一扫而空,吃过后,龙颜大悦,大呼过瘾。问这杏叫什么名,老翁摇头不知,只说此乃土生土长之物,自小就称它杏,未有别称……乾隆边自言自语:此乃奇杏,边大笔一挥题曰:乾隆御杏。寓意此杏要作为贡品年年上贡。 当时随王伴驾的宰相刘墉刘罗锅是一个清官,他和时任沂州知府李希贤商量,这杏若是成了贡品不是一件好事,趁着皇上还没有明确下旨年年上贡,宜早图之。李希贤,在清朝乾隆年间,任沂州知府十好几年,他重视教育、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劝民垦荒、主持纂修《沂州府志》,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他深深的明白,作为贡品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是一份劳民伤财的苦差事,杏只是一种水果,并非是民以食为天的粮食,他与父老乡亲一合计,乾隆走后,被封为御杏的杏树,一夜之间,均被砍倒,从此百姓虽然免了一份苦差事,同时也造成了此杏品种的缺失至今产量不多。
从这之后,乾隆对该杏念念不忘,曾问及此事,刘罗锅说:听闻被圣上册封御杏之后,没有人敢再食用该杏,这杏树也居功自傲,竟然不再结果。于是乾隆就没有下旨进贡御杏。
冬去春来,乾隆自五台山回銮的途中看到杏花开放,不由想起当年吃的杏来,感慨良多,挥笔赋绝句一首:
“去时寒蕊始含苞,
回看新英绽树梢。
万物形形还色色,
不须观象注羲爻(xīyáo一种卦象)。
落款,辛巳春三月御笔。
咏叹杏花的题材在乾隆的诗歌当中为数不少,他皇家多处苑囿(yòu)中都有杏树,如圆明园、静明园、盘山等,春季都能看到大片的杏花开放,而乾隆也是每逢花期必有诗作,别人都说乾隆对杏情有独钟,其实是为乾隆御杏而遗憾,因为他一生也就吃了一次。
(搜集整理/蓑笠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