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美丽新宁乡
“七品百姓”的故事
作者:张泽文
在漫长的高阳纺织历史上,有着许多可书可赞的人物,也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传说远在五帝时期,纺织即开始,黄帝之妻嫘祖养蚕治丝教会百姓;传说颛顼年代有百花娘继织;传说宋代杨六郎屯兵高阳,栽桑种田,耕织戍边;相传明代万历年间,高阳籍驸马王昺骑着毛驴到海南琼崖向黎民学得纺织技术传授于高阳织民。之所以是传说,它既没有权威的文字记载可查阅,又没有遗存的实物可考证,更没有当事人可咨询。传说之所以能世世代代传下去,就足以说明传说也有其合理性和可传性。这些传说或寄托悠思,或传承佳话,或向往美好,或憧憬未来,这或许是对传说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不过,在我们国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推崇的元代纺织技术家黄道婆,确是真有其人其事。她出生在上海县华泾镇,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到广东崖县,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年--1296 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工具,传授纺织技术,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
黄道婆以后的600多年,在冀中平原的高阳城西出了个王士颖。
王士颖,字启予。河北省高阳县留祥佐村人,1854年(咸丰四年)出生。幼时家贫,上学短暂。平生善良、刚毅、肯钻研,财不妄取,友不滥交,常思有为于世,多有益人之举。
1878年(光绪四年)瘟疫流行,邻里难以相顾。本村独姓葛老寿病死数日,因家贫子幼不能殓葬,致尸腐臭。王士颖为其置买棺材帮助办了丧事。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攻占了天津、北京,皇室西逃,地方匪徒乘乱横恣,百姓深感不安。一日,有官府差役模样的数十人闯进东街一王姓家,诬其为盗,毒打一顿,还要将人带走,人皆畏而避之。王士颖闻知,急往力白其冤,担保其为良民,绝无盗窃行为,使之作罢。
王士颖认为,我国贫弱实为工业不兴物资匮乏所致,素有开办工业、富民强国的思想。光绪年间,高阳兴起织布,但木机笨拙,只能织窄匹布,目效率低下。1905年(光绪31年)王士颖率先购进日本产铁轮织布机,边试验边改进,确实效率提高。随后办厂自己造机,招雇工人习织,使高阳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因之带动清苑、安新、蠡县机声相接,布货销往多省。
接着又有张兴汉(字造卿,后任河北省商会副会长)、杨木森(字欣甫)、韩伟卿(字巨宸)、李秉熙(字馨斋)等人创办商会,提倡改良织机。1906年(光绪32年),商会集资向在天津的日商田村、佐佐木、郡茂等购买铁轮织机在县内推广,并由商家赊售于织户。与此同时,本县一些开明人士开始仿造新织机,并推行渐广。是年9月,本县李秉熙等开办制造铁轮织机工厂,制造新式织机,以发展织布业。1910年7月 (宣统2年)天津九诚铜铁厂张自珍也来高阳推销自制铁轮织机,很受欢迎。
到1911年(宣统3年),铁轮织机遍布于高阳城乡。铁轮织机生产效率明显高于旧式木机,每分钟能打纬120次以上,日可织布80至120尺,布幅宽度在2.7至3.5尺之间。一台织机如正常操作,全年盈利不下200余吊(京钱),相当于农业雇工全年工资的10倍以上。所以,农民多舍木机,争相购置铁机,洋纱铁机的贩卖日益兴盛。纱布贸易获利甚厚,纱布商人增多,县内城乡纱布市场逐渐成熟,外销市场逐步扩大,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随着铁机洋纱的流入,一些人士想用工厂的组织形式织布,杨木森首开蚨丰织布工厂,置机40余张。后有李叔良、李仲良的合记织布厂。由此,高阳纺织工厂规模经营已开先河。其时,县内有108村,平均一户一机。纺织之乡已具雏形。
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高阳知县将王士颖的事迹上奏皇上,光绪帝下诏奖赐王士颖七品顶戴,就是和县官一样。王士颖却说:“哪能和县官相提并论,就叫我七品百姓吧。”由此,这话在高阳城乡广为传诵。
王士颖病时,“人皆走视之。”“其殁,近者哭而哀,远闻而叹去。”可见人们对他的崇敬、爱戴和怀念。王士颖于1925年(民国十四年)病逝,终年71岁。
县志载,王士颖“创本县宽面土布织造之始”。因此,可以说在高阳纺织史上,王士颖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
作者简介
张泽文,1947年生于高阳东绪口村。高级政工师、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高阳作协名誉主席、高阳诗词协会名誉会长。在《纺织之乡.高阳》《戏曲之乡.高阳》《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高阳》大型历史文化丛书中,担任常务副主编,参与编写《战斗在潴龙河畔》《中国民间故事.高阳卷》《怎样当好新时期的县委宣传部长》《风流正当年》等书,在高阳纺织博物馆筹建中担任总撰稿人。曾在武汉《特别关注》《燕赵都市报》《保定广播电视报》等征文中获二等奖,在河北易县向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散文、诗词作品散见于河北省的《老人世界》和保定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荷花淀》等。曾任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广播电视局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