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苏东坡亲民近民,他根据自己出任杭、颍、扬三州所了解的情形,知道王安石的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的弊端。
老百姓告诉他凶年时虽然天灾流行,但只要节衣缩食,仍然可以糊口度日。
但是每遇上丰收之年,衙吏兵卒就会前来逼索积欠,枷棒加身,反而活不下去了,因此认为丰年不如凶年好。

苏东坡听后,心中十分沉痛,因此在写给朝廷的谢恩表写道“丰凶皆病”。
苏东坡从担任杭州知府时就开始向朝廷申请减免百姓税收负担,在此后的数年间一直不曾停止过上奏。
总之,在地方任官的苏东坡,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造福一方百姓。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苏东坡的从政经历,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从一举成名开始的书生意气,到初出茅庐时逐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到大难临头时遭遇政治磨难,再到黄州时期对自身的反省,再到东山再起时重新陷入党争。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一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只要在中央朝廷,就必然会陷入党争,
陷入永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口水大战,对别人对自己、对朝廷对老百姓都没有任何好处;

而每次当苏东坡对这些龃龉卑劣的政客之争无法承受、无法忍受之际,他就会主动申请出任地方官。
而只要他回到地方工作,立刻就会不自觉地超越片面狭隘的党派之争,走出党争的政治阴影,
抛开党争的偏见,完全以老百姓的利益为自己政见的出发点,实实在在为当地老百姓做事。

担任地方官的苏东坡,不自觉地将自己从一个对国家君主负责任的大臣,
变为一个活泼潇洒、主动融入当地生活与百姓中的普通官员,苏东坡也因此焕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光辉。
事实上,在五年的地方官任期当中,高太后还曾数次将苏东坡调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高官。

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他的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助以苏东坡兄弟为代表的蜀党力量来制衡洛党、朔党的势力。
对于苏东坡而言,进当然是好的,但是太痛苦;退虽然远离朝廷、兄弟,但心情是舒畅的。
不过,即便在地方上做官,苏东坡的心情也将不再舒畅了,

因为就在苏东坡开始准备奔赴第四个城市定州担任知州的时候,朝廷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事情立刻改变了苏东坡兄弟的命运。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呢?年届六十岁的苏东坡还能否继续承受命运的剧烈变动? (待续)

《有美堂暴雨》
苏东坡 [宋]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