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零一七年以来,我在洛宁城事,艺芛平台相继推出《闲说大明村》、《大木村关帝庙》、《小壇小记》、《大明村古迹概况》、《大明村林坡概况》、《大明村东坡印象记》等作品后,受到村里村外众多乡亲的鼓励和支持,但我总觉得仍有欠缺,有待补充完整。可一直忙于生计在外打工,和对河底镇各村姓氏文化的整理,以及对附近村碑刻资料的搜集,所以才对村内资料的收集有所松懈,但我丝毫未能忘记自己作为大明村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嫩稚之笔,为家乡宣传。今日有空,得益于麦收后,玉米种下,天公作美的一场及时雨,才让我闲下心来,静心思考写文叙述。

地名,是人为地为某一块地起的名字,在这名字里面包含着自然以及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是一块地称呼的依据。如同一个村有自己的村名,一个人有自己的姓名一样,被人们所熟知和记忆。
前几天到王眷村,看到路边有一通墓葬碑记,上面记载着墓主阿天才,字智亭,河战村人,配聂孺人,生三子。长子永成配瑶头村贾,次子永礼,配大名楼段氏,三子永信亦配大名楼段氏。由此看来,大明村以前被称“大明楼”,“大门楼”,还是“大名楼”,提供了一丝依据,这与牛渠村千佛寺碑上记载的大门楼村尚有一字之别。
村里有路壕地,且不止一处,是村里最多的地名,让人一看便知,这些地在以前曾经是作为村民去地干活,附近村民走亲访友所走的路。后来村民为耕作方便,便把路改到路壕上的田间地头,而荒芜的路壕又重新施肥耕种,种上五谷杂粮,成了庄稼地。路壕地,地势低下,两边有地堰,形成自然壕沟,在风调雨顺年景,粮食丰收;而在雨水充足年景,又容易造成雨水蓄积冲刷,淹没庄稼,造成水灾而减产。万事皆有利有弊,路壕地也不例外。路壕地若不记载,多年后将被人所遗忘,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以后村民及研究村落交通状况的人员所不知。最长的路壕地,当属村西头通往村北公路的那条壕沟,足有三里多长,这样也就有了村北公路在此处的另一个地名“三里堰”。这条路壕以前是官道,是元岗村经大明村,通往杨坟村、城村村,至河底镇的必经之路。
张坟,在村西自来水塔处,有水泥公路自元岗村上来,通往村内,公路南北之地,皆称“张坟地”。张坟地是村内张氏十余世列祖列宗之墓地。每年清明,张氏子孙都会到此祭祖扫墓,拜祭先祖。站在此处,东望村庄房屋错落有致,林木繁茂;南望花、岳两山巍巍屹立;西望昌谷树木葱茏,崤山余脉连绵起伏;北望熊耳山双耳竞举,实在是一处好的风水宝地。

上庙地,在张坟地北,在村西头,是村民新居之地。上庙是指以前的二郎太尉庙。也有人说,这里还曾经有文庙,敬奉孔子。八几年被拆的临街老校舍的一根大荆木栿(fu)子,有一搂多粗,说是从文庙上拆下来的,但此庙何时建设不详,村中老人已多无记忆。但二郎太尉庙遗址尚存,二郎太尉庙的碑文重新发现,对二郎太尉庙在当时的建筑规模有了大概之了解,“庙庑各三间,古柏三棵”,是最让人熟知的事情。现在的二郎太尉庙位置,有了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直通上面村民新居,在水泥路两边的土崖上,仍能看到二郎太尉庙的砖石地基,以及周边散碎的瓦砾。而在以前,通往二郎太尉庙的路,是用条石堆砌起来的台阶,站在下面,仰望二郎太尉庙,巍然壮观,如同现在的福昌阁一样。只可惜一切都毁于民国年间的拆庙建校运动中,而通往二郎太尉庙的条石,则用在了以前通往老校舍二层楼的台阶,如今这些条石,除了村中二层校舍下的台阶,剩下的已分散村内各处。
梁坟,是指上庙以西的一片地,这里地势平坦宽广。以前地内有元岗村梁氏先祖茔地,这在元岗村梁氏家谱上有专门记载:“长子普全葬于洛宁县大门楼村,其地名梁坟便是,四至竿阔,占地十一点一五亩。”现已平整为耕地,仅有墓地石碑,存元岗村梁氏祠内。
瓦渣地,在今村西北公路边,移动信号塔北。据说那里是大明村的前身旧址。也有人说,那里是黄栌城旧址。村内居民多是元末明初迁来,对于明朝以前的历史,无人所知,也迹不可寻。瓦渣地的瓦渣砖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村里组织村民,捡拾装车拉往附近骡马沟倒掉,至于何时建筑,尚无文字碑刻记录。

周家坟,在村北通往张麻延村的水泥路西,四组村民地内。传说是在村内各姓氏没迁来时所葬之坟地,后来周姓村民在村内人口日渐减少,余下周姓村民搬迁别处,如今此地已无坟茔墓冢,仅剩周家坟地名留存在村民的记忆之中。
泰山庙,在今大明村烟站附近,至于此庙建于何年,毁于何时,也无文字记载,更没听到传说故事。只是在建烟站时,山墙接连两天被午时突来的一阵旋风所刮倒两次,包工头甚感疑惑。后经村民指点告知,包工头请来当地风水先生,买来贡品,烧了香冥纸帛,才得以顺利建起,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段坟地,在泰山庙地北。是村内段氏先祖之墓地,此地块地势平坦,道路方便,由村七、八组居民耕种。据年老村民记忆,此处墓冢很大,在解放后被平,现只保留有象征性的两个墓冢,供段氏后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祭奠先祖,用以寄托哀思之地。
老坟地,在大明村烟站路壕东,是村内张氏一宗、二宗十五世先祖之后的坟茔。在八九年清明扫墓时,坟茔面积还挺大,墓冢也挺多,当时的张氏子孙按辈分排列,为列祖列宗行祭拜之礼,还记忆犹新。如今部分长者已逝,幼者也有三四十岁了,一些墓冢在农人机械化的耕种和平坟运动中,被夷为平地,所剩坟冢规模已大不如前。
关坟凹,在村北通往蒋麻延村的土路右边凹里,属村里七、八组居民耕地。凹北称关坟脑,凹南称乔凹斜,凹东为后凹坡,凹西上沿为杨凹地。关坟凹是村内关氏先祖墓地,葬于何时,已无可考。如今坟茔全无,每逢清明时节上坟扫墓,关氏后裔在关坟凹几块地内遍地挂纸,祭拜先祖,至于老坟准确位置,无人能够说的明白清楚。
后凹坡,在关坟凹以东。是七、八组村民的边缘地,与寨坡村搭界。此处地块土壤贫瘠,离村又远。以前用牛拉车送粪,赶的紧一晌只能送两趟。如今有了农用车,多拉快跑,一趟顶过去的两三趟,贫瘠之地也成了产粮田。后凹坡有沟,呈“人”字形分布,在两条沟的汇合处,自然形成尖嘴形,被村民形象而又诗意的称为“鹿鸣嘴”。

鱼梁,在关坟凹东的梁上,地势如同鱼脊梁。鱼梁正中有一生产路,也是通往任麻延村的必经之路。路南土地属于为大明村,路北土地属于为麻延村,在路的尽头处,有“鱼头寨”遗址。鱼梁南有寨坡村,属于任麻延村的自然村,村南有沟,沟对面是鳖疙瘩。鱼梁北也有一沟,沟对面是任麻延村,任麻延村姓任的居多,有新建任氏祠堂。而在鱼头寨前面,两沟汇合一处,经沟南,北王两村,有溪水流向下游水沟庙、南村,称为“黄溪水”。在鱼头寨对面的北王村半坡田间,有二龙庙,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时有庙会。下游的水沟庙村,每当庙会之时,都来报赛,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修的渑栾高速公路,和铁三线,在寨坡村东西穿越而过,昔日交通闭塞的小村庄,如今赶上了好年景,而交通便利。
鳖疙瘩,在鱼梁地之南,鹿鸣嘴之东,形如鳖盖,头东尾西,鳖盖四周是一层层的梯田,而鳖头则往东延伸至沟内溪水之中。据说此处风水甚好,在新修的渑栾高速公路从鳖头鳖盖中间穿越而过,附近的墓冢都被要求迁往别处。而在一墓穴内,有一自然形成的老鳖状物质,在这风水的荫护下,出过一位干部,仙逝后葬于洛阳。
碑楼后,在村东。此处在清朝时,有关氏名人懿行碑一通,建有碑楼,邻近公路,此处地块,就被称为碑楼后地。
窑场地,在村东电信信号塔附近。以前建有烧砖瓦窑的窑场,并有一水井,用青砖从井底圈至井口。前几年,井口被雨水冲刷露出,村民为了安全,用木棒支好,水泥板盖住,并覆土隐藏,此窑场和水井,开挖于何时,无人知晓。
饭铺后,地在村东南与西王村连接处。饭铺为清朝时期西王人所开,供行路人吃饭,故称“饭铺后”。
老韩坟,在村东南凹地岭上,是西王村韩氏老坟。为大明村,西王村,牛渠村三村搭界之地。至今,此处柏树青翠,墓冢还挺多。
有些地块儿,因形而得名;有的地块儿,因事而得名;还有的地块,因人而得名。无论何种原因,都是村里地名文化的一部分,记载以供后人记忆和熟知不忘。

作者简介:张红歌,洛宁县河底镇人。2017年加入洛宁作协,同年加入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