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嵩县陶村事件发生至今,已历七十二年之久,一九六八年春,因文革停课,从学校回家,参加洛南灌溉渠工程时,我十八岁,是在东陶峪工地下工后,全队全体民工晚上休息时,因不是太困,大家要求父亲讲一讲,从山底到嵩县陶村,从嵩县寺庄到涧口寨打还乡团消灭土匪,到二次解放洛宁县城之经过讲一遍。回想起来已是五十二年前讲的事情,至今仍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在大脑中久久不能散去,那无数先烈及英雄们的精神,永远铭记在自己的脑海中,走访各位前辈,搜集资料,写下本篇,和读者见面,实是来之不易。因此,在此感谢父亲的首长和战友们。是他们留下了珍贵资料、相片,感谢自己的孩子、孙子们帮助把文稿用电脑编辑成文。感谢所有提供帮助关心的朋友们!为纪念烈士,谨以此文向党的99岁生日献礼。
因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张学文
2020年6月

震惊豫西的陶村事件(二)
第二天,敌军又追到柴沟,与我洛南县党政军展开了争夺山头的激烈之战。说来也怪,当时正处在正月,山上原雪未消完,新雪时有增添,可以说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稍有不防可随时会被冻伤,加之夜里行军,没有及时给养,人员饥饿匮乏,随时都有被敌围困之险。山上气候多变,轻重武器一响,不是下雨就是飞雪,雾气还很浓。能听到对面山头上有人说话,就是看不清人员情况。我军利用捉迷藏战术与敌军周旋数天,因形势变化太快,找不到区、村负责人,山上居民又少,没有给养。争战之中,有极个别人投降,加之韩王坟附近又有宜阳土匪、还乡团配合国民党袭击。没有口粮,战士们每人每天能分到一捧玉米花就是最多最好的口粮。多数人因天气变化无常,冻的实在受不了,况且对敌情不摸,长期周旋也不是办法。组织研究决定抽调大原民兵武装队长张流卓带队,抽射击高手及精干人员,组成一支以班为主,预防误入敌区的尖刀班,向南山探路。人员有韦保槐,韦京龙,韦当贵,韦改成,尖刀班人员名单确定后,通知他们到会,由副书记张士遇,副县长张逢溪分别讲明任务和目的。遇到特殊情况时能解决就解决,不可恋战,不可暴露目标和意图,并随时保持和上级联系,探出通往第三专属的安全行军路线。为了避免意外,除配备一挺白啦哩机枪外,其余每人配备最精良手枪,长枪各一支。子弹充足,每人六枚手榴弹。

一天晚上行至不知名的某山沟一户人家,当时远处看到还灯火通明,可当运动到附近时却没有灯火通明。由于饥饿总想找些食物填满肚子,加之天黑,就利用机枪压顶,其余人运动到此户院内,看见只有三间屋内一头有个灯在点着,况且有个岁数很大的妇女坐在床边全身颤抖,没有隔墙,等于灯光照着整个屋内,隐隐约约可看到后墙上挂有东西。由于一个人在山坡上压顶,还剩四个人,谁也不敢冒然进屋。这时班长猛然快速窜进屋内取掉后墙上挂的东西,随即窜出门外一看,竟然是子弹袋,这才断定屋内一定有人,并且有枪。几个人一商量来个虚张声势,这时韦保槐也不知在院里哪个角落找到一把扫帚把它点着了,看到是座草房。这时班长趁势喊道:一班压顶,二班向左,三班向右,四班五班跟我冲啊!在晚上敌情不摸,我方情况敌也不摸,并且山沟也不宽,五人同时呐喊,回音也很大。保槐还喊:我们是山北八路军!共产党的政策是缴枪不杀,投降无罪,协从不问,再不缴枪就点房子啦!这时听到房内楼上有人喊:我们缴枪,我们缴枪。不一会就听到有扔下枪的响声,扔下一杆收下一杆,扔五根枪收五根。为防万一,京龙找来带钩的树枝,钩住扔在门内的枪,不大一会儿钩出来三十杆枪,枪栓都被当贵卸下收到一起。停了一会儿,开始叫一个一个下人,下一个人捆一个人,不多不少捆住了三十一个人。原来,是个保长带人回家给老娘祝寿。听到有情况,灭火快速上了楼。怎么办?五个人的前卫班一下子收留了三十一个人,带不走,只有押回后方。每个俘虏背个空枪,天亮时已押回到后方,交给了指导员贾念祥。贾念祥问明情况后,讲了我党政策,说:我们是洛南县政府,愿意干革命跟着走。不愿意干的发了银元两个,又放了这三十一个人。

这时洛南县委县政府在韩王坟附近雪地里又开战地临时会,是转移呢?还是以熟悉及复杂的南山地理位置为主与敌军迂回周旋?副县长张逢溪讲:我们是本地人,熟悉地理位置,可以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与敌军周旋。决定继续战略性转移,转到哪里去呢? 天色将晚,怎么度过寒夜难关?迫使几个县委委员拿主意。这时张逢溪提出由各区负责同志,政府的科长刘剑英、程亮、贺尚文、军分区的情报参谋及另一个军需参谋,驻陈吴兵站的郭站长、县委副书记张士遇、公安局长马子明、党代表及指导员贾念祥、县委委员一区区长党丙坤等十来个人参加会议。据形势分析,对我们很是不利。一、蒋胡军的扫荡是大规模的,估计时间约一周到十天。二、洛南县所处的境地很不安全,敌人已发现我们的去向,如果敌人有时间或增援部队到来定会上山搜索。三、队伍所在的韩王坟属嵩县地界。离此不远的花山还有一股还乡团。该还乡团气焰嚣张,若发现洛南的队伍进入宜阳界,一定会配合蒋胡军进行扫荡。根据敌军人多,而我党政军,工作人员和县大队及村民兵总共不到五百人,且武器差,敌众我寡,敌情不明。两位战斗经验多的参谋说这里无人烟,无住房,干粮也只能维持一天。他们又是洛嵩各地作战的熟手,认为部队往山南去靠近分区比较安全,守住这里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情报参谋又讲:他来洛宁的前一天还在陶村住过,平静安全,保证这一路是安全的。从这里到分区驻地尚庄只有三十多里路,过山的路线、路程、时间,全部清楚,并且负责带路;两个参谋的提议首先得到上级派来的县委副书记张士遇的赞同。“我是陕西人,去哪里都一样。”因他是副书记,说话比较有分量,许多同志都赞同过山的意见,没有按照副县长张逢溪讲的意思去办。副县长张逢溪因考虑自己刚上任不久,不想让同志们批评自己尾巴翘到天上,也没有执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其余人一致同意,向嵩县寺庄第三专署转移。(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学文,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陈吴乡大原人。1972年参加工作,曾获河南省优秀农村电工劳模称号。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