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再现“心甘情愿”的大爱故事
据6月16日《许昌日报》报道: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家的关心和帮助,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对生活又多了一分希望。愿好人一生平安!” 6月4日,在鄢陵县马栏镇前杜郎社区,鄢陵县慈善总会、鄢陵县中心医院、马栏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献绵薄之力、涌温暖之泉”捐赠仪式,该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建立收到4.3万元善款后感激不已。这4.3万元善款为刘建立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现年46岁的刘建立,家中一共4口人,他的儿子和女儿均患有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两个孩子平常进行保守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每年根据病情需住院2至3次。
长期的治疗使这个家庭早已陷入贫困。可更加糟糕的是,今年2月份,刘建立的儿子刘俊其的病情突然恶化,先后到县、市、省级医院治疗,均不见好转。医生诊断,必须进行肝移植治疗,才能延续生命。经比对,刘俊其的母亲梁艳玲的肝源最为匹配。
母爱无疆,5月16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艳玲以活体肝移植的形式,将自己2/3的肝脏移植给儿子。梁艳玲母子的肝脏配型非常成功,术后两人均没有发生并发症。整个手术下来,梁艳玲母子治疗费用达25万元。按照现行的医保政策,刘俊其的手术费用可以报销一部分。但由于活体肝移植费用不在国家医保报销范围,作为捐献者,梁艳玲的手术费用及治疗费用只能全部自费。巨额的医疗费使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不堪重负。为了节省开支,梁艳玲在术后第9天就转院到鄢陵县中心医院,在鄢陵县中心医院进行后续的保肝治疗及切口的换药护理。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刘建立家的困境首先引起了鄢陵县中心医院的关注,该院领导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为刘建立家庭捐款1万元,随后该院各科室的干部职工也纷纷捐款,又为刘建立家庭捐款1.6万元。
同时,刘建立家庭的困难也引起了鄢陵县慈善总会和马栏镇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鄢陵县慈善总会为刘建立家庭捐款1万元。马栏镇人民政府发动干部职工自愿捐款,共为刘建立家庭捐款7000元。6月4日,鄢陵县慈善总会、鄢陵县中心医院、马栏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捐赠仪式,将包含爱心的4.3万元善款交到刘建立手中。
(刘晓敏 袁会强)
看到这则新闻,小编不仅想起了曾经发生鄢陵的大爱故事:割肝救母的大爱女孩儿张文亚。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回顾一下她们的感人故事吧!
你给我生命,我为你续命
事情发生在2016年,49岁的李爱云肝硬化,急需肝移植。得此消息后,24岁的女儿张文亚当即为1岁儿子断奶,要“捐肝救母”,但却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经过近半个月“争执”,2016年10月21日,张文亚如愿,为母亲捐出了自己60%的肝。
在郑大一附院肝移植病区内,张文亚正和母亲在同一间病房内休养。伤口很疼,但张文亚心里很幸福,“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好起来,和妈妈一起出院回家。”
噩运!49岁农妇肝硬化急需肝移植
49岁的李爱云是许昌鄢陵县马栏镇于寨大队石庄村人。
4年前的一天,正在干农活的她突然晕倒,送到当地县医院一查:血小板低,蛋白低,上消化道出血等。
也是这一次,她查出了丙肝。而这一切均是由丙肝引起的。之后,医院为她进行对症手术处理后便出院回家了。
在那个时候,丙肝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出院后,李素云断断续续地吃药,但由于丙肝没有根除,因此,丙肝对肝脏的损害还在持续增加。李爱云发现自己的肚子开始变大,腿和脸也日益肿胀。在当地医院内,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肝硬化、肝腹水,建议去大医院治疗。
在家人的陪同下,李爱云入住到了郑大一附院。“来的时候,情况确实很不好,肝硬化、肝腹水,同时肝脏也有占位。”郑大一附院肝移植科主任郭文治说,对于病人来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肝移植,否则她的生命只能延续半年。
目前,在我国,要进行肝移植,肝脏只能来源于自愿捐献,或是志愿者身故后自愿捐献,或是直系亲属间的自愿捐献。
感人!丈夫和女儿偷偷地争相配型
得此消息后,李爱云的丈夫张书旺和三个女儿,均在第一时间内,找到医生,要求配型捐献。
很快,配型结果出来了,丈夫和大女儿、二女儿三人配型失败,三女儿配型成功。
知道自己可以救母亲了,初为人母的三女儿张文亚立即做出决定,为当时刚刚1岁2个月的儿子断奶,入住到医院,准备为妈妈进行捐献。
“她是我妈,给了我生命,现在我的肝可以让她活下来,肯定没有任何可犹豫的。”张文亚说,尤其是自己当妈妈之后,就更能理解母亲的心情,这次,她一定要救回妈妈!
不过,这一切均是在李爱云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张文亚还专门选择了不和母亲住在同一个病区。
与此同时,张文亚还找到医生,问能否在妈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捐献。
“她要是知道了,肯定不愿意。”张文亚说。
不过,根据规定,患者有知情权。
果然,如张文亚所料,李爱云在得知张文亚要捐肝时,坚决拒绝。
“当时一方面担心捐肝对妮儿的身体有啥影响,另一方面也担心会影响她的家庭生活。”谈及当时的拒绝初衷时,李爱云如此说。
不过,铁了心的张文亚想出了各种办法。
首先,她请医生再三给母亲进行医学解释,告诉李爱云,捐肝除了手术时身体受点罪之外,对身体几乎没什么影响。其次,她在征得丈夫和公婆的同意后,又和公婆、丈夫一起劝说母亲。
经过半个月的僵持和争执,最终,李爱云同意了接受捐献。
7个小时,女儿60%的肝“种”在了母亲体内
2016年10月21日早上7点多,张文亚被推进了手术室,2个小时后,母亲李爱云也被推进了手术室。
“因为病人之前做过手术,所以腹腔内器官会有粘连,因此移植手术时间长了一点。”郭文治说,当天下午4点多,也就是李爱云进手术室7个小时后,从女儿腹中取出的肝顺利地移植到母亲体内。
“女儿捐了60%的肝。”郭文治说,肝脏捐献多少,主要是根据供体和受体各自的情况决定的,总的原则就是,既要保证供体捐完肝后,自体不受影响,同时又保证受体接收的肝脏够用。
手术很顺利,移植结束后,女儿捐献的肝就立马开始工作。
此外,虽然张文亚捐出了60%的肝,但是肝脏的生长速度很快,预计过3至6个月,张文亚残留的肝脏便可恢复到正常大小了。
暖心!豫爱救助基金将资助12万元
手术后的伤口很痛,每挪动一下,张文亚和李爱云都会紧咬嘴唇,忍不住哼一下。
不过,看着隔壁病床上的妈妈,张文亚却很幸福。“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好起来,和妈妈一起出院回家。”她说。
“看着她俩受罪,很心疼。”一提起这件事,53岁的张书旺就会忍不住痛哭起来。
几年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张书旺做了手术,之后的他只能靠种地、养羊过日子。
“这次手术费都是亲戚帮忙凑的。”张书旺说。
了解到李爱云一家的情况后,郑大一附院肝脏移植科室的医护人员积极联系了河南省“豫爱救助基金”资助,该基金决定给予李爱云一家12万元的救助。
母亲手术后,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金还剩2.1万元,张文亚全家决定把它捐给另一位急需用钱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让爱心得以传递。
张文亚以"割肝救母"的义举,唱响了"你给我生命,我为你续命"的人间赞歌,谱写了"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的动人诗篇。她母亲得救后她还把治疗剩下的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金全部捐给了其他急需用钱的患者,让爱心继续传递。张文亚大爱大孝,感天动地的母女亲情,影响了整个社会。
张文亚出生于1992年5月,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马栏镇于寨社区的青年居民,她以"割肝救母"的义举和她大爱大孝的母女亲情感动了千千万万个人,影响了整个社会。
她先后被评为:
2016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2017年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2017年河南省道德模范
2018年5月,荣获2018年全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好青年
许昌,一座“好人之城”!
2019年,河南省许昌市好人好事持续涌现:“中国好人”新增5人,达44人;“河南好人”新增5人,达36人;“许昌好人”新增21人;全国道德模范达3人,河南省道德模范达7人,许昌市道德模范达43人……
身边好人如阳光,传递着正能量;又像旗帜,成为我们的榜样。
人有爱心,社会更和谐。人们常怀爱心,城市更加文明、美丽。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老爱亲是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基石。在许昌,孝老爱亲的典范不断涌现,像“当代孝子”张尚昀、“孝心少年”郭家宝……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市民。2019年,许昌市孝老爱亲典型人物频频涌现,入选“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榜”“许昌好人榜”。
许昌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他们用一根根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之“柴”,堆起了道德之塔,燃起了城市文明之“火”,提升了城市温度,温暖了城市居民,彰显了城市文化,丰满了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