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孩子健康成长,请家长重视反思
严新权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心理和道德问题,比如又馋又懒;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不懂礼数、刁蛮任性、与家长和老师 “混”犟;不爱学习、不知进取、缺少毅力、喜欢等靠要;缺少独立而又冷静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缺少公德、能花钱、会摆谱、言行粗鲁、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无法无天;心理脆弱,精神受点刺激、感情受点挫折就走极端……其表现之差让家长伤透脑筋、伤透了心,也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说明中国的家庭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那么,孩子的问题真就是孩子自身的吗,和家长的表现没有任何关联吗?答案是: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孩子的问题有的就是家长一手造成的,其突出表现为:
1、家教态度不端正,对孩子随弯就弯;只顾方便自己玩乐,不陪伴、不关注孩子,把孩子“寄托”在寄宿制学校或补习班。
2、不重视对孩子心理、道德品质上的正确引导,不让孩子受委屈,不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抗挫教育,始终熙熙攘攘地追求考试分数和名次,亲子交流时只谈学习、作业。
3、不尊重教育规律,揠苗助长。
4、不注意家教的方式方法,或溺爱,或絮絮叨叨,或粗暴等等,引起孩子强烈反感;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积极引导孩子锻炼身体,保姆式陪护。
5、当孩子与他们有冲突时或者他们认为孩子有错误的时候,从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给孩子造成了消极影响,总是认为错都是孩子的;当孩子与老师、同学或其他人有矛盾是时候,他还不反思,只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错,错都是别人的、是社会的。
家长这些错误,无意中成为了孩子学习的反面教材。
应该说,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毛病,就是始于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不能自觉反思、不重视反思、不会反思,即:不反思孩子存在问题的成因,总爱把问题归咎到孩子身上。
家长只知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就不容易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中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正的;也不容发现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亲子之间也就容易矛盾不断且矛盾持久不息,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不好建立,好的家风就不易形成,良好的家教也就无从谈起。
反思是反省、总结、提炼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现在的孩子“真不成样子”基本上是源于家庭教育的“真成问题”,否则,即使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有问题,但也解决不到点子上,犹如隔靴挠痒;有时因为家长不反思、不改进,就很难自觉地以身作则,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试想,因为家长不谨慎、不注意方式,孩子见你就不烦别人,亲子之间还能交流得下去吗?你还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入的影响吗?
我们经常反思,就会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取长补短,就能扬长避短和建立自己的良好家风。家门不幸者,多无好的家风,即缺少良好的家教影响,真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中的“不善”,就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各种因素。“家庭常道永世伦,和谐家风万代传”一个家庭,没有人文氛围,孩子长辈没有爱心善念和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施予孩子的多是小气、匪气、赖气、戾气、乌烟瘴气,而少有大气、英气、正气、志气、骨气、豪气、胆气和雅气,当然家运就会多晦气、霉气和邪气,孩子长大也就容易让家长泄气!
家长重视反思,也能对孩子直接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孩子形成喜欢思考、总结、自我检讨、不断完善自己的好品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急于批评和草率的表扬,而是应当在第一时间认真思考:孩子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孩子存在问题的成因在哪里,这就等于找到了开锁的钥匙、找到了锁头的钥匙孔,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在前进的过程中更加信心十足,或者能在错误的道路上回心转意,这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比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干焦急和单纯数落孩子更有意义。
有反思,才会悔过,方能改过!
家庭教育已经不仅仅关乎孩子的个人和孩子所在的家庭,也关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家教不当,孩子就没有希望,民族就会有危机,正如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试想,一个国家的孩子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创造的动力和本领,我们的民族还有多大的发展后劲呢?
曾参一日三省其身,我们为了孩子,一日省一回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