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专业:古典音乐教授!喜爱艺术创作,对文学/美学研究!


今今日志(十四)
心就像是一个小孩子
文/今今Jinjing
试着去感受对一切生命充满慈心,与几近不忍之悲心,是圆满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
即令我们当下并不能以外在的方式真正帮助他人,也应经年累月的禅观慈心与悲心,直至悲心密织溶入我们一向矫饰虚伪的心中。

我们正跨步在道上,尝试修行提升自己,但绝不要忘记我们的努力是为了众生的缘故,这点极为重要,同时谦怀记住,我们一切的努力和菩萨广大无边的事业相较,只不过是个小孩子的游戏罢了。
像父母无尽的为孩子付出一样,我们不应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太多,或已经够了。
即便我们最后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的佛地中,也应单纯地想自己已达一切愿望,绝不轻易落入回报利益的期盼中。

心是一个玩耍的孩子,而本觉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关闭眼睛和耳朵,不需要进入深深的禅定,一切都在你广大的空间中出现,却不留下冻结的痕迹。
这就是本觉,永远不改变,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就是无明。
当本觉自己体验自己,这就是明觉,明觉是无明的敌人,两者不会同时存在。

本觉超越了任何参考,它绝对的空无,所以超越了“常”,但它又自发地明晰,所以也不是“断灭”。
它的空,就是法身;它的明,就是报身;这二者结合自然的流动,就是化身。
假如执着流动凝结成自我的一个个小结,那就是凡夫心,这是一根、二道。

我们照见的“见”是认识“本觉”。
我们制造了轮回,如同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
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同样,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

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像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照见心的活动,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像,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
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照见自心,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
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 “见”。
最高层次的照见(心安住在心上)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地显露,这是最直接的修持,属于最高的修:无整治的心,无修的见与修,只是坦坦然而已!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照心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
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照心认为凡夫心就好像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地堆沙子,但不断地被大海冲垮。
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地在抓取。
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是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像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漩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漩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漩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漩涡。
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漩涡,忘记了自己是整条溪流。

“修”是“无修也无散”。
假如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是唯一的明点和本尊,就好像阿底峡大师说的那样:你一生修一个本尊,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你在本觉之“见”中,持续在其中,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被冻结,自然地流淌,那么你就是修佛陀功德无二的禅修——在见中就是禅修,此外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观想和持咒、修生圆次第。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地放松在问题或非问题上。
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
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地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

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
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地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
漩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
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漩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照见的前行(如:前置作业)即菩萨道修持的精要所在,是超越我们对自己的执着,并完全奉献自己服务他人。
菩萨的事业关键在心,而不在于应如何彰显我们的行为。
真正的慷慨宽大可免执着,究竟的律仪可免贪婪,而确实地容忍耐心可免嗔忿。

菩萨能够舍弃他们的王国、子女、最挚爱之物,因为他们以完全克服一切内在的贫乏,正准备无条件地去圆满一切众生所需。
我们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希望能免于一切痛苦,也应如此衷心的为他人的幸福快乐,离于一切苦难祈求。
我们应常带着感激的心情想:愿一切众生皆得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常住无苦之妙乐;愿一切众生永离嗔执常住平等舍。

在我们快乐的当下,觉得那就够了,别人的快乐与否无关我们紧要,而当我们不悦时,只想要去除让我们感到不悦的一切,并且愈快愈好。
我们从不记得或根本不在乎别人也有受苦的时候。
这样是不正确,不清净的想法,必须换以试着把别人置于自己的处境,把自己放到别人的处境中。

设身处地而想,并为他人福祉祈求。是所谓的自他相换。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
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漩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像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

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
总之,它离开了当下,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注释:上文的“照见”,在金剛乘以“阿底瑜伽(心的究竟相应)》

今今日志(十四)
心就像是一个小孩子
文/今今Jinjing
试着去感受对一切生命充满慈心,与几近不忍之悲心,是圆满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
即令我们当下并不能以外在的方式真正帮助他人,也应经年累月的禅观慈心与悲心,直至悲心密织溶入我们一向矫饰虚伪的心中。
我们正跨步在道上,尝试修行提升自己,但绝不要忘记我们的努力是为了众生的缘故,这点极为重要,同时谦怀记住,我们一切的努力和菩萨广大无边的事业相较,只不过是个小孩子的游戏罢了。
像父母无尽的为孩子付出一样,我们不应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太多,或已经够了。
即便我们最后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的佛地中,也应单纯地想自己已达一切愿望,绝不轻易落入回报利益的期盼中。
心是一个玩耍的孩子,而本觉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你不需要关闭眼睛和耳朵,不需要进入深深的禅定,一切都在你广大的空间中出现,却不留下冻结的痕迹。
这就是本觉,永远不改变,但是我们不认识它,这就是无明。
当本觉自己体验自己,这就是明觉,明觉是无明的敌人,两者不会同时存在。
本觉超越了任何参考,它绝对的空无,所以超越了“常”,但它又自发地明晰,所以也不是“断灭”。
它的空,就是法身;它的明,就是报身;这二者结合自然的流动,就是化身。
假如执着流动凝结成自我的一个个小结,那就是凡夫心,这是一根、二道。
我们照见的“见”是认识“本觉”。
我们制造了轮回,如同我们把水制造成冰,然后把冰当成唯一的本质。
但是我们一旦释放冰,水的本质就出现了,同样,我们释放抓取、释放问题、释放我们的造作,我们的心就回到了本觉。


本觉对任何事物都不留痕迹,它不停留在某个事物上,不为其而冻结,它好像广大的空间,但空间是死寂的,它却充满自觉的光明。
低层次的照见心的活动,他们分析一切都是心的影像,然后寻找心,心无法找到,于是在空之中,他们认识明朗的觉察,觉性在空间中感受自由的喜悦。
但这种基于推理分析的“见”,被称为是比较造作的低等“见”。
中等层次的照见自心,他们停止思维,直接感受事物的鲜明,将一切视为明光,一切都本来解脱而无所谓造作。
但是他们停止思维,还是一种造作的 “见”。
最高层次的照见(心安住在心上)他们超越任何努力,在自然的放松之中,心性自然地显露,这是最直接的修持,属于最高的修:无整治的心,无修的见与修,只是坦坦然而已!
但这三种最终都会达到一个效果,就是空与明的不二。
照心的核心教导我们:应该揭露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流动的自然。
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佛,除此之外一切都意义不大。
照心认为凡夫心就好像一个在海边堆沙子的孩子,他不断地堆沙子,但不断地被大海冲垮。
大海比喻无常,而我们的心总是不断地在抓取。
一旦我们抓取的被摧毁,我们立即换下一个,但是还是被摧毁,虽然我们会有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会被冲垮,最终我们会感到很累,很痛苦。
就好像水遇到一个坎,然后在那里发生漩涡,但是绝对不能将那个漩涡认为是整条溪流的本质,那个漩涡不过是一个纠结,不是所有的水。


同样,我们心的本质是自然的流动,但是一遇到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它就开始抓取,然后发生漩涡。
它认为自己是那个漩涡,忘记了自己是整条溪流。
“修”是“无修也无散”。
假如你认识本觉,那么它就是唯一的明点和本尊,就好像阿底峡大师说的那样:你一生修一个本尊,成就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你在本觉之“见”中,持续在其中,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被冻结,自然地流淌,那么你就是修佛陀功德无二的禅修——在见中就是禅修,此外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不需要观想和持咒、修生圆次第。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或是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思维很多,不必企图改造什么,而是简单地放松在问题或非问题上。
我们只要放松,一切就会淡化、退却,然后我们的概念会模糊,我们会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承认和思考某些事情。
在放松之中,一切思维和计划都自然地消失,但这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逻辑推理。
当一切都不知去向,你在没有边际和中央,没有立足点和参考点的空间,这时的心仅仅是明晰的一种力量。
这种充满力量的空间宁静地流动,没有任何事物能凝结它,那就是本觉,心的本质。
漩涡的本质是溪流,冰的本质是水。
只要你释放冻结,就没有轮回的冰,或是漩涡,然后只有广大的空间和清新的光明。


照见的前行(如:前置作业)即菩萨道修持的精要所在,是超越我们对自己的执着,并完全奉献自己服务他人。
菩萨的事业关键在心,而不在于应如何彰显我们的行为。
真正的慷慨宽大可免执着,究竟的律仪可免贪婪,而确实地容忍耐心可免嗔忿。
菩萨能够舍弃他们的王国、子女、最挚爱之物,因为他们以完全克服一切内在的贫乏,正准备无条件地去圆满一切众生所需。
我们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希望能免于一切痛苦,也应如此衷心的为他人的幸福快乐,离于一切苦难祈求。
我们应常带着感激的心情想:愿一切众生皆得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常住无苦之妙乐;愿一切众生永离嗔执常住平等舍。
在我们快乐的当下,觉得那就够了,别人的快乐与否无关我们紧要,而当我们不悦时,只想要去除让我们感到不悦的一切,并且愈快愈好。
我们从不记得或根本不在乎别人也有受苦的时候。
这样是不正确,不清净的想法,必须换以试着把别人置于自己的处境,把自己放到别人的处境中。
设身处地而想,并为他人福祉祈求。是所谓的自他相换。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纠结在那里,不肯出来。
我们认为自己是轮回中的一员,是问题中的一分子,但我们不懂得在问题中放松我们的心,这样我们永远被我们是漩涡的假象给迷惑。
紧张的心就好像遇到冬天的水,它因为寒冷而结冰。
同样,我们的心因为遇到某些问题而开始凝结,开始抓取,本来自然流动的心被冻结成一个点,是恐惧,是焦虑,是谋划。
总之,它离开了当下,被冻结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也就是说,整个心的活力无法释放。但是,你可以释放它。
《注释:上文的“照见”,在金剛乘以“阿底瑜伽(心的究竟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