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市 蓬 莱 引 客 来
作者:梁成芳
诵读:雪 儿
巧姑说,到蓬莱看看吧。我说,蓬莱仙境好。
初夏登上了南昌的滕王阁。秋天又来到了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几个月内,中国的古代四大名楼我踏遍了两个,饱览了那里的无限风光,可谓人生一大乐事。
从烟台火车站搭车行程70公里,便抵达了蓬莱市,蓬莱地势由东南向东北倾斜,属低山丘陵地带,蓬莱在胶东半岛北端,濒临渤、黄二海,是新型崛起的海滨城市。遥望蓬莱阁,它建筑在蓬莱市城北,渤海之滨的丹崖山巅上。阁分两层,赤柱黄顶,飞檐高啄,背景海阔天空,再伴以挺拔、高耸,作为灯塔的普照楼,在云天之间,迷迷蒙蒙,向有仙阁凌空之美誉。
蓬莱,相传为海上仙山,皆神仙新居,人莫能及。汉武帝好神仙炼丹之术,到处求长生不老之药。他车驾东游,来到这渤海之滨的丹崖山顶,了望海中蓬莱仙山,自然一无所获。于是便在山下筑城,是为以后的蓬莱县。至北宋嘉佑云年(公元1061年),登州知府朱处约,才借五谷丰登,民皆安居乐业,感谢海德王恩惠的名义,在丹崖山顶移走了原来的小庙,建起了双层高阁并取了个颇带仙气的名字,“为洲人游览之所”,是为最初的蓬莱阁。
然而,蓬莱阁名闻天下,还是大文学家苏轼奉命调任登州知府时候的事。苏轼深为蓬莱阁上的美景所惊倒,作著名的《海市诗并引》,又大宴群僚于蓬莱阁宾日楼上,微醺中作《题吴道子画后》的妙文,从而使蓬莱阁身价百倍,名声大振,后来,诗人墨客,郡守官僚便争相攀登,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则更使蓬莱阁声名华夏及海内外,闻名遐迩了。
现在的蓬莱阁,经历代多次重修规模已经很大,光景点、楼阁就有女后宫、唐槐、龙王庙、弥陀庙、吕仙庙、避风亭、苏公祠、卧碑亭、宫祖殿、观阔亭等多十处。从山下步入丹崖仙境坊,就算进入蓬莱仙境了。越过戏楼、三台石右前方不远便是蓬莱阁。上层檐下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书的“蓬莱阁”楷书横匾,字迹雄浑有力,气度雍容庄重与巍峨的殿阁恰好相配。入阁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八仙过海的群塑,个个姿态逼真,栩栩如生。不知怎么一来,传说八仙是从此处起始过海修炼成仙的,使得蓬莱阁更增加了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沿明廊走到阁后凭栏眺望,啊,大海就在千尺崖下,近处涛声波影,鸥鸟翱翔;远处,云雾缭绕,水天一色,岛屿船只,时隐时现;把一颗颗游人的心,引向一种虚无缥缈,无限悠远迷茫的奇妙境界之中。
虽然天气晴朗,阁上依然凉风扑面,寒气袭人,但是,一走进主阁西侧的避风亭,却是暖意融融,烛火不惊了。避风亭就是避风亭,你站在窗口打火吸烟亦不用手捂遮挡,火舌熊熊,直立如炬。原来亭子建在一个极为科学的角度上,海风悉被前面临海的矮墙挡住;有人手托一纸片伸到墙外,即使小心翼翼,那纸片亦扑楞楞飞向亭檐,直上青天,并不“登堂入室”。
据此亭原名海市亭推想,在此观赏海市佳景,一定最为得宜。如此说来,这大概是当年为来此久候海市奇景而又弱不禁风的达官贵人专门设计的,亦未可知;建成后,见有此奇异的效果,遂改为今名;但那位高明而又卑贱的设计者是谁?导游小姐也说不出来,真正成为永远被人尊敬的无名英雄了。
在蓬莱阁东侧的卧碑亭,因亭中有一横卧的青石大碑而得名。碑的正面刻有苏轼著文并手书的《题吴道子画后》,其后,便是据东坡手迹镌刻的《海市诗》了。苏轼不愧为大手笔,诗中生动而具体地描写了海市景观的变幻奇异。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情景交融,借物咏志,寄寓了苏轼对自身不幸遭际的无限感慨与困惑。世事千变万化,个人十分渺小,他知道,最后也只有“相与变灭随东风”了。后来果不出苏轼之所料,他自登州调往礼部郎中上任,不几年,因文字罪又遭贬谪,最远竟到了海南,最后(于1101年)客死于常州。他一切只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
据载,苏轼于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初冬任登州知府,只五天而去。按时令,时间分析,他不可能看到海市妙景。诗中所写,全凭他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想像。事情无独有偶,范仲淹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更没有登上过岳阳楼,可是,他根据好友滕子京提供的文字材料和一幅《洞庭晚秋图》,以及他自己的出生地太湖的风光,再加以想像,写成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岳阳楼记》。从这两则文坛佳话中可以看出大作家的才情和笔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亲身经历并不顶重要,正如写妓女并不必就去当妓女,写强盗,万万不能去杀人放火一样,间接的体验和认识,完全可以借鉴、弥补。问题是他们终究写出了绝妙的诗文,那些亲身经历者,如芸芸众生的吾辈,倒未必能写出此等佳构。
似乎是要加以印证,蓬莱阁下正在轮番放映海市电视录像片。我和巧姑也是盼望已久了,慕名而来,各处转了一圈回来,蓬莱还是一个偌大的水城基地,这里有民族英雄戚继光表功祠和戚氏牌坊……我亮出了作家证,影视城的美女把我和巧姑带进了放映厅,据介绍,那是2018年仲夏在蓬莱阁海面上抢拍下来的。只见在空旷的大海背景上,一会儿是高楼大厦,街衢纵横,一会儿是人海如潮,熙熙攘攘,有时出现船只帆影,时而又是山崖丛林,飞禽走兽……这真的就是“海市蜃楼么?”如若真是,那定是人间仙境了。海市原本就朦朦胧胧,变幻莫测,再加上放映时音响嘈杂,画面跳动不宁,就更增加了它的迷离恍忽,看起来相当吃力而缺少美感。跟着画面的跳跃,隐现,苏轼《海市诗》首句那几个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新将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不断闪现在心头。直到现在我也难以认定,观看了此记录片,是更增加了我对海市的向往。这亦很满足了。满足之余,还是觉得是“不过如此?” 反正旅游回来后,可以毫无愧色地对人说,我上过“海市蜃楼”,到过人间仙境!
作家简介:梁成芳,男,汉族。上世纪62年生,大专学历,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人。以小说创作和情感散文及杂文擅长。作品见于《春风》《作家学堂》《乡土文学》《北方作家》《天涯诗刊》《娘子关》《秋实》《潇河》《吐月》《赤壁文学》《作家文苑》《生活导报》《晋中日报、晚报》《榆次时报》等文学期刊。著有小说《早春雨夜》《青妹儿》《小二的心愿》《老人夜话》《时光》《成子》《大森林的那颗清泪》《情愫》《木屋》《有一个农家小院》《流向下游的河》《孤独的潜影》《一个荒唐的故事》《局势》《荏苒光阴里的碧泪》《煤炭企业里的文化哥儿们》《绵河湾的故事》《哀伤的沉淀》《多雾的季节》《英雄安泰母亲的愿望》等多(部)篇。部分作品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和《今日头条》。散文《菁菁*女孩*狗》获2000年全国“赤壁杯”优秀奖,《情系桑梓,余热生辉》荣获榆次时报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三等奖。有作品收入《中国微篇文学大观》,撰写理论文章、评述和情感散文若干篇。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情感散文及杂文一百余篇。系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山西省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次文联作协会员。《潇河》文学季刊小说作家。
主播简介:雪儿,林海文化特约主播,副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从小就爱好朗诵、音乐,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