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又名丹噶尔。它已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每当循着逶迤河湟谷地、湟源三峡、日月山巅、老城古道重游,我都感觉到那种温暖与熟悉。这里的每个角落,是我曾经安居的地方,有我遗留的气息;这里的那个地方,是我读书的神圣殿堂,这里有我儿时的玩伴,也有我留下方方正正的“楚河汉界”。
本来既定的要回到故乡,想用步履丈量、用心灵触摸丹噶尔古城的石狮、栓马桩、栓马环、木马车,感知它们经过千年的风雨飘摇,是否都还在,是否都还好……今天重游了古城,这里总是让人流连忘返,但游程却依然仓促,只能伸展我的脚步、唤醒曾学过的知识、发挥我的想象力,来感受此地昔日的繁华。

临近丹噶尔古城,拱海门矗立在眼前,这座丹噶尔古城的西门,就让人想起清王朝和青海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为了防止战乱,造福百姓祭海时迎来送往的繁忙景象。走在丹噶尔古城的街道,西城壕、县博物馆、外国使臣、洋行、丹噶尔厅署、关帝牌坊、文庙、皮绣坊、镇海协营、物华天宝,这些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的建筑让我应接不暇。它那古色古香、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让人惊叹。街巷院落、寺院庙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是它的身躯;地理位置、商业贸易、民族文化、人文气息是它的血脉。

沿着“藏客”们的足迹,我们寻找到了它的繁华气派;翻阅史料发现,丹噶尔古城是名符其实的“兵城”。多元文化交织的团结和谐仍余音袅袅,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古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昔日青藏高原上的“大商都”的繁华,也可以读到如今交通发达来来往往操南腔北调的游客如织和物资运输车辆的川流不息。

在读丹噶尔古城有关的古典文献时,似有一幕场景由脑海中产生,并浮现在眼前:喊声从四面八方响起,在喧嚣中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走出古城登上日月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日月山下、青海湖畔的大草原上清王朝大将军王年羹尧的一群群勇士,正在追撵罗卜藏丹津败阵的叛军。也许,这些历史只有日月山下哈拉库图城的古城堡脚下那片风中摇曳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青稞记住,它们也才能替代那些英烈不屈的灵魂,向世人诉说对当时战争的不满。

丹噶尔印象主题邮局,这个二层的小楼,留给我的印象永远难忘。当年我还是懵懂孩子时,在这座古楼里,母亲让我们几个兄弟照了一张合影。可遗憾的是年小的我们当年没让母亲坐在几个兄弟的中间留个影。

再仰视陈列的排灯,就不得不想起丹噶尔这座“环海商都”的繁华,每当华灯初上,人们点亮的一排排灯。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结。小小的排灯上绘着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轶事,如“蟠桃盛会”“相见穆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营造西海”,画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百看不厌。艺术地表达人们对乡土的热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清平盛世的赞颂,寓教于乐的古老传统在排灯这一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不同层次、不同族群、不同年龄的人,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排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了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太平盛世的称颂,体现了普天同庆、万民同乐,展现了“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的文化辉煌,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难怪湟源排灯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享有“中国排灯艺术之乡”的美誉,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谓。

特别让我感慨的事是这座古城中坐落一所现代的门口题有“教学相长,知行并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的学堂,即湟源县城第一完全小学。由于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条件和机会坐在这里和城里的孩子共同学习丹噶尔古城“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的文化辉煌,但在这里曾经和全县的莘莘学子,为了跳出农门高考时考场上“厮杀”过,较量过。

湟源,古老的丹噶尔。你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么读也读不完它,读了三峡、古城、排灯、公主,再读历史,还有那未读的以西王母崇拜为代表的昆仑文化、以唐蕃古道为代表的古道文化和以茶马商都为代表的商都文化。那淋漓尽致的文化展现的是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在青藏高原演绎着经久不衰的文明大戏。这文明切切实实地渗透乡风民俗,展示着高原古城的神秘神奇。

你听,那悠扬的歌声,听到了吗?我听到了从草原、从山里、从村陌飘来的“水有源来木有本,有房子就有个主人,唱花儿始终要找根本,什么人把花儿留给了我们”,“阴山阳山的山对山,好不过挡羊的草山,尕妹妹出来门前站,活像是才开的牡丹”这醉人的歌曲。在草原,在山里,在村陌,一代代、一辈辈传承的人们悠扬地唱着纯天然的野曲,那是苦天苦地里生长出来的苦苦菜。人们却给它起了一个雅歪了的名字叫“花儿”。一曲曲委婉动听、缠绵悱恻的“花儿”,舒缓地打开了湟源演化迄今,宛如长街深巷般的山水卷轴——那是山升陆沉、海走林逝、青藏高原由此诞生的奇景。那是赤岭隆起,一水分流、湟水歌谣从此唱响的诗韵。走进皮绣坊,原来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一边在牛羊的皮子上绣上了梦里江山、生活物件与诗意年华,一边唱着花儿。

再听,锣鼓喧天,不知是哪一位巨匠,嘶哑嗓子,演唱着《杨家将》,听的人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使上吃奶的力气挤进去一看原来是演皮影戏。演出时,几个艺人操纵着影人,乐器伴奏,武打的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

这悠扬的花儿和艺人的皮影戏中唱出了历史沧桑,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狼烟四起、驿站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丹噶尔。

走过不少城,都不如这地方动我心弦,因为,故乡是我永远的牵绊。繁忙的工作之余,来到故乡无暇遍历细味,偶一怀旧和感知,已是奢侈,已让我心满意足。


作者简介:
杨忠新,网名:祁连山,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各种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和文学平台。现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是一个喜欢用文字温暖生活的人。
祁连山居士 微信号:yzx6707
QQ:114771629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