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化人生韩子奎素知冠先多年以来勤于笔耕,
下图风雨彩虹王冠先老师

加之学业扎实、功底深厚,频有佳作问世,现又将累年诗词三百余首,散文十余篇结集为《人间正道》以飨读者。细细品来,倍感诗词格律严谨规整,遣辞用语字斟句酌;文章字字句句呕心沥血、情真意切。其意言志、言史、言义,其情有喜、有叹、有泪,令人时而感奋,时而惬意,时而沉重,以至几度潸然泪下。试问,何至于此?掩卷扪思,源自于作者涉猎地域广阔,观察社会视野开阔,剖析世情鞭辟入里,待人处事有情有义,而且一路走来,始终坚守以一己之身、一己之言行,诠释着何为“人间正道”,而且历经坎坷依然初衷不改。一文集中的诗词部分,按照题材、立意,分为八个章节。在排列顺序上,作者有意用“倒叙”的手法,将《最美不过夕阳红》放在了开篇位置,借助于退休之后的抒怀之作,通过一幕幕朴实惬意的生活场景,展现的是一抹抹温馨和煦的阳光,是一阵阵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蕙风。《退休吟》中道:“鞍马辕牛脱策缰,诗书山水伴余光”,“偶赋小诗赢稿费,卖茶龙井举家喝”,“转身”之后超凡洒脱之情溢于言表,全无失落、彷徨之心态。《月下》诗中写道:“妻舞扇儿我舞刀,荷花池畔月光皎”,“垂柳舒腰思作伴,游鱼出水问谁娇”,场景、诗句俱佳俱妙。入山大、山东和中华三级“诗词学会”的三篇“感赋”中曰:“鲲鹏卅年今展翅,腾空一振上云霄”,更是大有“连中三元”的感奋之情。第二章《抽刀断水水更流》,追忆的是“文革”期间闯关东,那段颠沛流离不堪回首的艰困岁月。“文革”这场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如果具体到个体国人的遭际,冠先当属深之又深一类。父亲本为教坛良师,先被“划右除名”受无妄之灾,后遭病苦英年早逝,留给家人的是政治和经济双重重负。致使冠先在走出高中校门之后,恰如一道巨形的屏障横亘在面前。正如其《文革闯关东歌忆》中所述:“红兵党团出身论,招工选干讲成分。参军从教不可攀,推荐上学势登天”。世人的鄙视、村邻的白眼,乃至亲友的疏远,无时无刻如影随形。这种境遇对于普通农民已属十分无奈,更何况冠先乃满腹诗书、志向远大的文化青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摆脱窘境的途径唯有一条——闯关东。由此,冠先在牡丹江、苇河、三道关、北大荒,这些先辈闯关东的聚集地留下了足迹;由此,才有了他宿荒山野岭、住茅屋牛棚、睡破炕漏席的经历;由此,才有了他以羸弱疮病之躯,忍冻挨饿铲草除荒、养蜂、抬木、杀猪、打场,捡木耳、拾蘑菇……诸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体验,使其至今留有难以根除的病痛。在经受繁重艰巨的体力折磨的同时,还时常闻狼嚎、躲熊豹、惊蛇豸。“江城子”一词中,“万苦千辛,处处见凄凉。想到旦夕生与死,心如裂,碎断肠”,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即使如此险恶的生活环境,冠先仍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一付迎风而立的铮铮傲骨,硬是挺过了长达十年的艰难岁月。作为性情中人,他对困厄之时,曾给予自己难能可贵的关照、教诲的叔婶、恩师、知音、良友,至今念念不忘,一再故地重访,涌泉相报。《娇美江山入诗怀》一章,集中了对祖国、家乡大好河山饱含热情的赞颂、抒怀之作。自古诗人从来不会辜负山川河岳之壮美,更不会吝惜华美辞令之文墨。此章诗作之特色,既写有山川景色外在的形胜之美,又极力发掘其内在之神韵,继之抒发个人之感悟。由境而神,由神而思,从而每每在结句之处,油然而生振聋发聩之心声。如《谒岳王坟感赋》中的“钓鱼宝岛谁侵染?杀寇斩倭有后人!”;如《过石河古战场》中的“甲申祭文今尚在,不知还否醒腐僚?”。《平阴风物咏》等八首诗作,则是对家乡景色、风情、物产和历代贤达的颂扬。让乡情颇重的我,读来倍感亲切。若从诗情画意的角度品评,我对那首颇具《千字文》遗风、遗韵的古体诗《千佛山山会赋》,更加情有独钟。第四章节《莫愁前路无知己》之诗作,从知名媒体主持人、“诗词”刊物主编,到同学乡友、知青战友、民间老诗人,知遇之情甚为诚挚。尤其是《左建华老师改诗》二首中,“多半左家少半王,他人捧读费猜祥”一句,谦谦之风跃然纸上。然也,君有佳作三百首,何愁诗坛无知己!第五章节《男儿到此是豪杰》,则是浓烈的民族和师道情怀。冠先展示给人们的外在形象,尤其是初识者,是他与生俱来的书卷气质。然而看罢《援藏日喀则》、《援藏情怀》诸篇中的诗句:“投笔谁如班定远,裹尸当效马伏波”;“别子抛妻远梓桑,一寸丹心雄四方”,大有“男儿仗剑出乡关”的浩然之气。《获济南市优秀教育世家》、《获济南市优秀教师》两首诗作中:“三代为师自可骄,兰馨蕙茂誉称高”;“何辞两袖落清风,岂计半生风雨程”;“赢得李桃花烂漫,芳中看我笑从容”;“讲席倘使能终老,再引三千追舜尧”等诗句,足见其人、其家族根植杏坛的深情厚意。特别是作为教育世家中承前启后者,在功成名就广受社会认可和赞誉之际,依然心怀一颗火热的从教、重教、尊教不了之情。《壮歌悲曲颂英贤》与《位卑未敢忘忧国》两章节,诗句掷地有声,褒功贬过、赞忠批奸、颂贤斥劣,笔锋犀利、是非分明,可谓异曲同工的正气之歌。前一章节以历述、赞颂开国元勋、抗战英烈、民族英雄、历代先贤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为主旋律。“雄才大略领千古,稍逊略输秦汉唐”;“困苦艰难持久战,波澜壮阔史无前”;“国富民强称世界,人民儿子美名传”;“家书一卷足惊世,傲骨十分可永垂”等诸般诗句,高度概括了毛、周、朱、邓等党国领袖,彭、刘、贺、叶等著名将帅,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人民公仆焦裕禄,科学、文化精英华罗庚、傅雷,以及作为良师的父亲等,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天地君亲师,面面俱到。第七章节《位卑未敢忘忧国》,汇集了作者读书史、观影剧之后,抒发感慨的多篇诗作。“鞠躬尽瘁读何忍,泪满衣襟尚不知”;“忠直奸诈界分明,事业招安断送”;“若是坚城能固国,崇祯何必上煤山”;“祷告若来财与富,人生手脑干什么”,藉此足可管窥作者饱读史书、深入思考、借古鉴今的深厚功底和深邃的真知灼见。诗词的最后一个章节《民间疾苦字成泪,世上疮痍笔变刀》,作者从对世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入笔,赞颂肃腐反贪、鞭笞贪官邪恶、揭露社会丑陋、怜悯底层弱小。“老虎现形浮水面,苍蝇掩面悔牢房”;“座有权贵富,心无民死生”;“探问原为亡爱犬,伤心更胜吊亲人”;“年关讨薪难,跳楼一何怒!”此类诗句,一展嬉笑怒骂之诗风,一表一字一句鼓呼民情之良知,何其淋漓尽致,何等发人深省!二本集所录14篇文稿,就其题材而言分属“品人”、“论诗”和“念情怀旧”三个类别。“闲说《三国演义》英雄人物”一文,撷取了数十名重量级风云人物,以东汉至西晋近百年间,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战乱纷争年代为背景,以历史发展大趋势为规,以道德品格、智慧功绩为准,品评功过、忠奸、君小、善恶、智愚,信手拈来,有理有据,以古鉴今,顺理成章。而且在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上,不乏独到之见解。由此可见,冠先在熟读和深解名著方面功夫之深。贤者论读书有三种境界:先看觉之薄,再看觉之厚,再再看觉之薄。洞察世事亦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其分野何在,因至第三种境界,方能得之真谛。冠先不仅以写诗见长,诗论亦颇有见地。“三分·鼎足”一文,论述了古体诗、格律诗以及现代新诗三者关系,将三种诗体生动形象地比喻为“一奶同胞三兄弟”,既不能“欺老”亦不可“凌少”。面对现今诗歌界抑扬褒贬纷争不已的现状,直抒胸臆力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对此,我与冠先的心是相通的。试想,当年若无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何来“思想活跃、学术兴盛”——“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诗道亦当如此。至于何为好诗,作者在“说好诗”一文中提出了“必具”的“四要”,自有其道理所在。仅就读诗而言,笔者认为应以宽泛为先,而后择其高者、优者以及风格喜好者深读细研。若非宽泛,则不能辨高下、优劣以及风格之别。古之豪放飘逸若李白,悲天悯人若杜甫,田园意趣若陶潜;今、现代雄浑壮丽若毛泽东,“新月”清柔若徐志摩,激情四溢若郭小川,朦胧唯灵若顾城、舒婷,不一而足,皆诗风迥异,皆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而且各具众多的拥趸和粉丝,其原因在于读者的学识、阅历、性情、志趣之异同。一如笔者阅读唐诗,即偏好“高、岑、二王”立意高远、风格冷峻、苍凉的边塞诗篇。作者浓笔重彩倾心记述的,尚在念情怀旧的四个篇章。其中“爷爷的处世‘理论’”和“爷爷的麦收‘理论’”两篇,让一位勤劳而智慧的老者跃然纸上。没有文化却心路通彻的爷爷,通过对世情以及自身经历的练达,深谙为人处世之理和为农务农之道。其“理论”条条句句深入浅出、微言大义,遵之可行可效、受益终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丰厚遗产。 抱憾早逝的父亲,由于青年求学时期那段身不由己、又被过度政治化了的经历,自身背负上一件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又祸及家人为之带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但是其丰厚的学识,端正的人品,诚挚的愧疚,深深地影响和感召着后世子孙,即使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丝毫没有撼动他们由衷的尊崇之情,反而成为其后人与命运抗争的内在动力,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人格力量的魅力之大之绵远。本集最大的亮点,一是在艺术特色上生活气息浓浓,诗情浓浓;二是在感情色彩上亲情浓浓、情义浓浓。作者在多个篇章中记述了正直、谦恭、勤勉、淳朴、仁爱的良好家风,字里行间充溢着暖意融融的氛围。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善待友邻,无时无刻地温暖着饱经沧桑的几代家人,使其在极度艰困的时日,依然温情永存,希望永存。这一薪火相传的修身齐家之本,是人间正道的铺路基石,是作者一家度尽劫波、修成正果的内在动力之源。总之,此文集前半部诗化人生以言志,后半部以文载道诉衷情,可谓诗文并茂。吾幸得先睹之利,感悟颇深,受益颇丰! (2015年11月)

(作者简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平阴县原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