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都昌县南峰镇暖湖村委会办公楼门前,有一位中等身材穿着白色“海事”制服的中年干部,正微笑着站在我们面前,他就是九江市派驻都昌县南峰镇暖湖村的第一书记吴先论。该村是“十三五”规划的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59户,220人,现已成功脱贫55户,210人,2020年计划脱贫4户10人,今年底前该村所有贫困户将全部如期脱贫“摘帽”。
吴先论,都昌县土塘镇人,曾系原空军某队航空后勤保障兵,在部队服役十几年,1997转业分配到九江海事局工作至今。2017年任九江海事局派驻都昌县南峰镇暖湖村第一书记。他驻村四年来,始终认真贯彻上级精准扶贫政策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党建+产业+文化”的形式,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提升了暖湖村整体文化、文明的浓厚氛围。

一、他把“微笑”挂上了墙
走进暖湖村委办公一楼大厅,右侧白色墙壁上的一幅大型照片画面,吸引了我们,这幅图片是由三十个贫困户脱贫后“微笑”的镜头,照片最上方有一行红色字体,其内容是: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这个“笑脸墙”板块,是吴先论书记首创的宣传专栏,先后被九江日报、江西日报客户端等报纸媒体进行报道,并荣登入选为学习强国宣传载体内容,更加吸引了周边村委党干部慕名而来参观学习,他们把此“党建”作为学习模板进行宣传。
“党建+政策”宣传,是吴先论书记提议列入村委党建宣传工作的首要工作。在暖湖村委办公大楼前的院落左边,两排宣传专栏整齐有序地排列成行,其内容包含党建宣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四大板块,这些宣传栏目的编排内容都由吴书记亲自把关。今年“五·一”是新冠疫情特殊时期,他主动放弃了休假时间,为及时布置如期完成宣传专栏的内容,他是从早忙到晚。做到“不放过一丝疏漏,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这是吴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也始终将这句话贯穿到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从他干净整洁的朴素穿着和有条不紊的话语中得出,同时从他的办公大楼内设立的“禁止吸烟”警示牌和大楼干净优美的卫生环境中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在党建宣传栏中的“党员公示”窗口前,我们看到暖湖村42名党员的头像、姓名和任职等内容整齐排列在窗内。吴书记告诉我们:这宣传来源于一位村民的启示。当时有一位村民看到吴先论书记胸前佩戴的党徽,她感觉多么神圣庄重,就拿到眼前认真地看了几遍,然后对吴书记说可以送我一枚戴戴吗,吴书记顿时察觉到她有一种佩戴党徽的荣耀感,耐心地跟她解释:只有你正式入党申请之后才可以佩戴党徽。从这件小事情看,吴书记考虑到公示村委“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一面这个“党员公示”宣传栏目。
除“党建+政策”宣传栏的设计外,吴书记非常重视办公二楼的墙壁的布置“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专题利用电子屏幕功能进行滚动播报驻村扶贫点方面等内容。
这些宣传栏目内容的布置,大大激活了驻村干部和贫困村民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提振了广大干群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的饱满精神,从而为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政治生态氛围夯实了坚实基础。

二、他的“声音”村民是那么的亲切熟悉
吴书记办公的地方既是房间更是办公室,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房间内,仅能摆放下一张办公桌和一张低矮的个人单床。他告诉我们:平时他工作和吃住都不离开这栋办公楼,每周末家中无特殊事情也都是吃住在驻村扶贫点工作,除非单位和家里遇到紧急事情,才会回九江。在刚来驻村扶贫点的第一年,由于上级各级部门的工作标准高需如期完成,他连续四十多天未与家人团聚过。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他在春节后就回到驻村扶贫点,并带领村“两委”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系列“联防抗疫”的各项工作,真正赢得领导、村民和个人三满意。
暖湖村地处都昌县南峰镇中部,总户数446户,总人口1802人,自然村5个,主要有程姓、曹姓、冯姓三大姓氏。吴书记平时驻村扶贫点期间,为更好地了解掌握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展情况,他经常披星戴月地进村入户与贫困户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有时早上起得早喜欢到各村走走,同时顺便看看田间农业产业园的进度情况,还主动督导各村里的卫生环境治理状况。由于村民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这种生活作息,吴书记也会定期和不定期地充分利用夜间走访老百姓征求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情况,突出解决他们家内、家外的各种民事纠纷矛盾,科学引导村民学习掌握国家扶贫及一系列惠农强农支农相关政策等。为提高驻村扶贫点工作的宣传效率,他主动联系对接驻军部队为驻村扶贫点各个自然村共安装8组“村村通”大喇叭。
“你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尽量多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体要求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急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办,急群众之所做,急群众之所为。他们心服口服就会为你点赞”。这是吴书记跟我们交流互动时,他真情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记得有一位在浙江务工的村民特地返回家中,其原因是她家同邻居为新建房屋地址的界线发生了一点口角而发生了争执,为解决此事,他们两家专门请了吴先论书记到场进行旁听,那次吴书记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场为他们两家公平、公正、客观地厘清了房屋地基界线,真正让他们心服口服,从此双方再没有再发生纠纷。总之他驻村四年来,解决了许多像这样的民间民事之间的矛盾纠纷。
“因为我平时为村民解决不少困难和矛盾纠纷,驻村干群都认识我、熟悉我,更加信任我,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吴书记!”吴先论面带微笑地说,这“微微一笑”珍藏着他内心的自信和自豪感!
“有一天晚上,我们到村里为一家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返回村部住宿休息。当时天色很晚,很多人家都已经酣睡在梦里,乡村的路几乎看得不太清楚,我边走边跟另外的驻村干部交谈着,突然我看到前面不远处的小路上亮出了一道灯光,原来这是一户人家的主人特意为我们开的一盏照明灯” 。吴先论书记告诉我们:这真是件一极其平常的小事。
“事后,我就问那户人家,你怎么知道是我在走夜路呢?那户主说因为我非常熟悉你那亲切的声音”。当听到一位非贫困户为他讲“深夜开灯”的感人小故事后,吴先论书记顿时心底感觉暖哄哄的,好似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吴书记就是这样一位让大家时刻都牵挂的好干部,因为他的四年来“驻守”,让驻村的干群之间关系已经生根、开花、结果,大家对他的尊称叫“奉献”。

三、他所“关注”的事竟然还有一口古井
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干部一起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首要政治要务,突出重点抓好“农业产业扶贫”的各项工作。
吴先论书记不仅是在“党建宣传”上做足了文章,而且切实解决了乡村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各种矛盾纠纷,他最关心的是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他清楚地深知:只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三农”产业,才能真正地让驻村贫困户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可以尽快摘掉压在他们头上几十年这顶贫困落后“帽子”。
通过每年组织两期村内有志青年进行农业产业等多种培训的模式,培育更多的致富能人,从而让他们来带动其他贫困户村民,尤其对表现突出的同志可优先考虑进行作为预备党员培养发展对象。他驻村四年来,共培养了3名优秀青年发展为入党积极份子,3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确实为暖湖村今后整体的“三农”产业发展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而言之,一块块仰天直晒的光伏发电板,一行行嫩绿的红薯叶子,一垅垅翠绿茁壮的旱稻,一只只“嘎嘎”叫的水中鸭子……这一切都见证了暖湖村一项项“农业产业基地”,正朝着蓬勃发展的方向稳步有序推进。
听!站在旱稻田埂上的吴先论书记饶有兴趣地告诉我们:他帮助暖湖村先后发展了光伏发电、莲藕、家禽养殖、红薯、旱稻、中草药等农业产业。他驻村四年来,为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一是及时协调九江海事局援建50kw光伏发电站一座,投资30余万元,原收益4—5万元,这个项目关键是工期短,见效快,既利用了荒山荒坡,又增加了就业岗位。现如今暖湖村已有三座光伏发电站。二是按照上级农业部门要求,结合驻村实际情况,2017年高标良田改造了1000余亩,特别是2018年旱地改造了1000余亩。原来这些大部分抛荒,稍好点的良田流转费每亩100-200元,如今300元以上,原来旱地同样无人种好点的50元每亩,如今100元以上。三是主动帮助10户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购买鸡苗300只,及时分发给他们,并承诺代销。总之这些精准扶贫“三农”产业大大增强了该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后劲。
吴书记四年以来,他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地相结合起来,坚持弘扬暖湖村“八字”精神(即:勤劳、文明、简朴、富裕),同时进一步倡导全村“四爱”(即:爱党、爱国、爱村、爱家)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而使暖湖的村容村貌整治焕然一新。
暖湖村有这样一对贫困户夫妻,其妻因重病导致半身不遂,其丈无怨无悔地照顾妻子八年。这事让吴先论书记为之感动和敬佩,他时常抽空走访探望这对患难夫妻,定期和不定期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其妻的疾病治疗情况,并及时向各级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他们的情况,希望尽量为他们多争取申请一些慰问资金,虽然这些慰问金对他们来说真是杯水车薪,但这一举动却代表了吴先论书记的心意和祝福。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吴书记特意推荐了其夫为暖湖村道德模范标兵,既为整个村庄弘扬这种家庭美德树立了榜样;又让他们的遭遇更好地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真正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得到有所改善,他为驻村扶贫点暖湖村驻村扶贫点的工作真是操碎心。
不仅如此,工作之余,吴先论书记还非常关心暖湖村的文化建设情况。今年五月他主动领着我们来到村边一条小港沟边的一口古井前,幽默风趣地负责为我们讲述这口古井的传奇故事。为了解该村中某古祠堂的建筑历史之谜,他不但专门查阅了村里冯氏宗族家谱资料,而且多次询问当地老人们和耐心地听取了他们的讲述,并把这些古村的历史文化古迹拍照,专门编排在“文化建设”宣传栏目内。
真没有想到,驻村第一书记吴先论不但是一位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精准帮扶”工作的好干部,还一位细心挖掘、爱护暖湖村中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心人,暖湖村扶贫点从而实现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诚如是。四年来,他精准帮扶“一点一滴”谱写了一首《爱的奉献》之歌,他脱贫攻坚的“一抔一粒”垒砌成了一座《奉献的丰碑》!
有一种奉献叫“驻村第一书记”,吴先论书记在他的内心深处这一“奉献的尊称”,确实具有习近平新时代许许多多脱贫攻坚者不一般的理解和珍惜!

作者简介: 陈 瑜,笔名梦珂,男,汉族,大学文化,现居九江市自由人。现为浔阳江诗社会员、九江市诗词联学会会员、九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2020成为笔若诗歌网“签约诗人”。自1999转业地方工作至今分别在《浔阳江诗社》、《九江日报》、《东方兰亭诗社》、《甘肃陇源文学》、《笔若诗歌网》、《新时代诗词百家》、《中华格律诗词己亥集》等刊登新闻报道及有关文章近六十篇,格律诗词作品刊发共一百八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