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文立平
拿起德阳《新人佳作选》这本书,还未打开已觉沉甸甸的,况且还有那么多本土作家的的优秀作品在里面。而开篇的“我为滇狂”就吸引了我,难以释卷。
“壮丽的河山、神秘的文化……”作者朴实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他的旅程,渐渐展现出丰富的场景。文句浅显却不失优美,这是语言艺术难得又可贵的境界。
大渡河的出现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富有诗意,“城镇和村居在向后退去,渐渐迎来了山峦……群山和隧道,交织着白天和黑夜。”金沙江边的三叶梅的红色在作者的眼里是热情,读者因此也受到了感染和他一起循着他文章的指引继续前行。当我们随着作者化为“风景上的一点”时,如身临其境,融为一体,骤然提升了真实的感觉。这是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树上“滑稽”的芒果印证了“金沙江段干热河谷气候”,于是旅途的艰辛当然有了和“大地与山与树与人共同的”干渴。
峡谷是“切割得很深”的,夕阳是“金色”的……在这样的“画卷中”骑行确实是“别样的”。“清凉如水”的“半轮月亮”便成了对一天劳累的慰藉。
不知道有没有绝对的美,但对比中的美更有意义。“暗红色”的山体“像是被火烤过”,“却养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我们觉得苦和闭塞,而他们却过着自己的世外生活……”。
细致的观察增加了生活化的内容,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仙人掌“被栽种成了篱笆,围护着菜地。”加上桉树、油桐树表明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鲜明的环境特色”。
美的享受总是伴随着骑行的艰辛,打滑、摔倒是常有的事,有同伴的照应就好多了。不忘告诫别人,透出善意。
作者特别擅长用自己的感受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于是“路像一条曲折的白线飘入云端”,“汽车粘着山崖”,不用亲临已眩晕了。“山体裸露”“痛苦”“扭曲”“呻吟”,对环保的急切令人感动。
永胜之高,山上山下,山南山北如天上人间,连气候都不同。作者对生活的细微之处观察得如此细致,就连路边狗因为主人的原因才对我们客气的情景都注意到了。对建造山路的推断更说明了作者对生活有相当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金沙江巨大能量的歌颂,自然引出保护母亲河的责任,远远胜过了简单的说教,更深入人心。只是在这一刻因选择而面临挑战呢还是因挑战而面临选择?作者的深意还需费力思量。
“坡是缓缓的”也让作者感动,足见路途的艰辛。可贵的是这种感恩心态。
云南确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各民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服饰和风俗,但几乎相同的是云南的女人特别勤劳贤惠,以致作者发出“云南男人都干什么去了?”的感叹。殊不知云南姑娘的温顺柔情是世间少有的,含蓄的“丽江寻梦”也许就会有了答案。
旅途太累,连读者都感到有些疲惫。作者笔锋一转,到了丽江“小小的腐败一下”,叫人不禁哑然失笑,也跟着轻松起来。对现实中的丑恶小小的讽刺一下,饱含深意。
无论是如厕还是赶车,作者都表现出包容精神,传递着正能量,这是和谐的内在动力。
对山川大地的热爱定然会激起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的记取才会更加理解和珍惜现在。高大的纪念碑的基座彰显出我们的渺小,作者多情的烦恼更提示我们切勿妄自尊大。
对丽江7路公交车的评说再一次说明作者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具有时代精神。
海拔高的草原上矮小的松树颠覆了我们印象中松树挺拔的形象,原来“土地过于贫瘠”才是真正的原因,这不更说明了松树的坚强吗?
再往上就是冰川公园,这是全文的高潮。有意的铺垫,生动的描写,景观的渐变,速度的加快到突然惊现,一气呵成,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接着漫不经心的叙述、描写、对比,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慢慢欣赏享受。最后却留下遗憾和无限的想象空间。至此可以说作者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
就像高潮之后不可能马上是低谷,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展开了翅膀,说不定还会“撞出彩虹”,说不定还有梦,只是这梦含蓄了些,不过更美。
作者看到别的骑行者,表现出谦虚,因为他“感动和惭愧”,而坐在温室的我竟然看着这篇游记享受,感动和惭愧之情就不用说了。作者以他的艰辛的旅程佐证了“无限风光在险峰 ”的名言。
把高原比作“诺亚方舟”是否还有一点宗教情节我们不得而知。宗教其实也是一种感悟。
当高原的景色大出望外时,作者表现出随遇而安的大度,用他的行动再次诠释了“包容”精神,并传递给我们。
关于玉珠生意的假想,终于可以肯定作者深谙经营之道,若是下海经商,说不定还是时代的“弄潮儿”。
终于该划上句号了,作者以勇士般的口吻宣誓:“宁可带着伤的光荣,却决不让它们蒙尘失去尊严。”
这篇游记内容丰富,元素齐全。有艰辛、有快乐,描写生动、诙谐幽默,多处表现出善良、包容、同情、关心的的人文情怀。作者把一路的景观风俗文化展现给读者,并用自己的感受进行升华,使人获得教益。特别是高潮过后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神往、回味无穷!勾起踏上行程的渴望……
掩卷犹思,我真的忍不住要为“我为滇狂”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