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熏拉丝”(蟾蜍)的一场猝不及防的诀别(杂感)
文/俞祥明
疫情的爆发,改变了很多东西,从产业设置到饮食习惯甚至人生理念。今天上午,我在微信群中转发了“农家小院”老板上传的一道新菜肴――熏牛蛙。当即收到了同是饭店老板的阿鹏的回应。他大概以为我在享用此牛蛙。问道:味道怎样?不料,同在一个群内的阿鹏夫人插言了:“熏牛蛙我吃过了,肉质嫩,好吃的。”熏拉丝最大的特点就是肉质紧实,耐咀嚼,愈品愈有味,让人欲罢不能。各人口味不同,况且女人喜欢尝鲜,我们无法反驳,只好“保留意见”。也许,我们表达的只是对熏拉丝这道传统菜肴的一种留恋和眷念。因为市场监督部门有令:餐桌上禁食熏拉丝。原因就是它属于“三有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听说,与熏拉丝一并被列入禁食名录的还有甲鱼。以熏牛蛙替代熏拉丝是本地饭馆的独特发明。这是商家的聪明之处,因为外形上牛蛙与拉丝有其相似之处,如果把熏拉丝和熏牛蛙放在一起的话,论其品相,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但毕竟牛蛙价格颇高,论实惠经济绝对不能与价廉物美的拉丝相提并论的。食用拉丝是我所在的嘉善县的一大餐饮习惯。由此延伸到了上海的枫泾和练塘等地。拉丝的做法有很多种,像诸如红烧,清蒸等等。但熏拉丝以易于储藏,便于携带及即食即用的优势更受顾客欢迎。记得小时候,我们农村,拉丝很容易看到。特别是在农忙时节,一场雷阵雨过后,拉丝接连不断地在菜地和竹林里爬来爬去。我妈就会随手逮几只拉丝做下饭菜。这在清贫的农家也是一次难得的改善伙食的机会。现在,适于拉丝生长的草丰水美,或者成片的竹林阴翳的场所被开发得几乎看不见了。再加上嗜食拉丝成风,拉丝到了濒临绝种的地步。据说,现在的拉丝经过人工养殖之后从深圳空运过来的。我的阿姨嫁在海宁斜桥。那里地多田少,家家养蚕,桑叶地很多。与嘉善不同的是,海宁人不食拉丝,并且对嘉善人“吃拉丝”大惑不解。因此,即使桑叶地中拉丝泛滥成灾,他们也不会去动它们一根毫毛。阿姨家的小儿子很有生意头脑,几次来嘉善之后萌发了把斜桥的拉丝运到嘉善贩卖的念头。他跟我取得联系之后,一个人开着一艘“挂桨船”来到了城桥。我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拉丝聚集在一起――五吨的水泥船中舱内蠕动着半舱的拉丝。可能是经验不足,接下来的推销成了难题,走了几个菜市场门口的宰杀拉丝流动摊位后,很少有人大量批发的。我呢要上班,陪伴不了他。再加上不谙生意经,所以只是干着急,帮不上表弟什么忙。看着抓耳挠腮的表弟,我建议他要么在人民桥桥堍摆个宰杀摊位?他纠结了一会答应去试一试。第二天,从早上一直忙碌到傍晚,虽然做成了几笔交易。但毕竟拉丝的库存量太大,这样的零卖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第三天,实在坚持不下去的表弟,除了把一部分拉丝送给左邻右舍之外,大部分则被放生了。灰心丧气的他驾着“挂桨船”朝海宁方向悻悻而归。某年的一个周末,临海小新同学去湖州公干,湖州的几位同学一声招呼,感动人的一幕出现了,远在上虞的女生鸣二话不说,当即驾车赶往湖州。原本有点儿犹豫的我答应第二天与他们汇合。一番舟车劳顿之后,我们相约在太湖畔。推杯送盏,畅叙同窗情谊。但意犹未尽,我力邀诸同学在归程之际,“转个小弯”,到西塘咂摸一下回响在青石板路上的水乡情韵。在南浔小憩片刻,我们直奔西塘。由于没驾车经验,路况也不熟,绕了不少弯之后,到达西塘已是下午的二点。好处就是顾客不再摩肩接踵,“江南人家”临河的座位由你挑,菜肴随你点。我尽量点一些有别于“太湖三白”的西塘特色菜。除了炒鳝丝、粉蒸肉、田螺嵌肉、白斩鸡、椒盐鳑鲏鱼和红烧黄牛头之外,还有就是熏拉丝。点这个菜我是有一丝犹豫的。说真的,一想到满身疙瘩,面目狰狞的癞蛤蟆模样,就会滋生出一种恶心。嘉兴五县二区中,也就嘉善有吃拉丝的风气。这次同行的平湖籍的蜂同学也是只知吃拉丝之名,而无吃拉丝之实。果然,饥肠辘辘的几位同学在看到这道菜的时候,都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我不能如实相告,担心几位女同学接受不了。所以就以“本地菜肴,先尝味道,我再告诉你们”掩饰过去。敏同学将信将疑地夹了一块品尝起来。咀嚼几下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连声说:“不错,不错。”再吃几筷之后,我正式告诉她,这是“用蟾蜍(用学名可以让人接受些)做的”,她也未表现出很大的惊诧,只是喃喃地说:“这东西也能吃?也能有这么好的味道?”由于相关部门的一纸禁令,拉丝不能随意捕捉和食用,这就意味着一看到“熏拉丝”三个字立马齿颊生津的风味小吃,要告别我们的餐桌了。打个比方吧,如果熏拉丝是“正主”,那么熏牛蛙就是“备胎”。新冠疫情带给我们普通百姓的直接变化就是:“正主”被罢黜,而形似“正主”的“备胎”堂而皇之地上位了。拉丝们不必沮丧,牛蛙们也不要得意――拉丝因祸得福,让饕餮食客赶尽杀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牛蛙则要陷入“人人皆欲得而食之”的悲惨处境。熏拉丝渐行渐远,消逝的是一道美食,但留给人类的却是一种关乎生活,关乎自然,关乎生命的全新理念。在味蕾中一下子把熏拉丝的印迹全部剔除是很困难的一件事,难舍难分,万般不舍也是在所难免的。
责任编辑:彭永征
作者简介:
俞祥明,笔名鱼乎,男,浙江省嘉善县人。中学教师。多篇作品发表在《当代先锋文学》,现为《当代先锋文学》签约作家。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张小平 李磊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