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飘,身不由己行。生活总是向前,方向尤为关键。家庭狠抓发展,教育空前靠前,平时我就老这样想着想着。爱人昨天在外忙乎一日,我也感谢她又给我一个美好机会,我也总是感谢生活带给我的好意,让我有机会很好地又能单独与孩子在一起,感受中年的很多美好。我感谢夏天的火锅,也感谢夏天的烤肉。我也感谢疫情,让上大学的孩子还留在身边,平时我就这样想着想着。今天,时移世迁,己经换了人间。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思想深入人心,国家把教育提高到兴国的高度,可以之说前承千年传统,后开万世太平。特别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正在勃然兴起的这样一个新大时代中,教育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个家庭中有举足轻重事关生死存亡的作用。家庭与个体命运救之之法,除了教育,实在也难想出别的花招。在这样一个习风馨馨的美好周一,我想来谈一谈家庭教育。个人倒是以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好事情。做父亲二十年了,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周围的很多家庭,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普通参与得过少。家长会上,母亲多,奶奶爷爷多。亲子讲座上,母亲多。公园内陪孩子玩的,母亲多。好像孩子生下来后,就是妈妈的事情了。我想弱弱地问一句:爸爸,你真的有那么忙吗?爸爸,爸爸,您在哪儿?爸爸,爸爸,您去哪儿了?

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主张一家三个人“并肩作战”,做孩子的“”战友“”,“好兄弟”。个人认为,爸爸花很多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好。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就会发现,一般来说跟爸爸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性格相对来说要开朗一些,而且遇事情会更加理智、坚强。好爸爸能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走入社会接人待物和处理各种事务的本领,甚至都让孩子的抗诱惑力都更强'。如果家内是个女孩,在小孩青春后期爸爸对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让女孩在无论情感方面还是社会交往方面都更加深刻地了解男性,为她将来走向社会和她的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蹚者说:少年强,家庭强。爸爸强,少年强。妈妈强,少年更强。根据教育与父母性别规律,根据个人在教育系统工作经验与体会,个人倒是以为,一般来说,许多母亲有这样的做法:一是出于母亲保护孩子的天性,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会心疼孩子,二是因为女性有更保守与安逸的东西在脑子内多。一般来说,女性普通有比上不足,比不有余的知足之感。相对其他国家,中国的女性虚荣心更强,也喜欢攀比孩子,家庭,老公,财富,我看这是要不得的。而在子女教育上,大多数的母亲都得焦虑,有些母亲将好事也没有办好,还有错爱、乱爱之嫌,我看这又是要不得的。有一回我从一个小学的门口经过,听到有一个妈妈对上小学的儿子说:宝贝,你的东西千万不能给同学吃,你只能自己吃,千万不要给同学吃哟。在听到的那一刻,我眼睛一黑,我差点让这个妈妈将我牺牲在赣鄱大地上。妈妈有好意,出发点看似是好的。妈妈有焦虑,虽然尽量在孩子面前掩饰,但孩子慢慢长大了,还是能感觉到,这样的焦虑会感染到孩子,打乱孩子的节奏,让孩子反而感觉不到妈妈的好,这就是很多母子母女关系不好重要原因。孩子认为在妈妈眼中,除了分数就是排名,还有不能看电视。我的孩子,伯伯默默地告诉你:妈妈规定你这也不行,那不行,妈妈其实很爱很爱你。我的孩子,伯伯认为,中国人大多数人很糊涂,但妈妈与爸爸其实不一样,爸爸会比较冷静,如果这个时候爸爸能注意到妈妈的焦虑,可以将日常事务的侧重点稍微往家内倾斜一点,多过问一些孩子你的事情,就可以很好地缓解妈妈和你的紧张情绪,对你的教育与父母婚姻的经营大有好处。我也想弱弱地问一下:爸爸,爸爸,你真的很忙吧,没有了你爸爸,企业就不会转了吧?爸爸,单位一刻都离不得你?爸爸,爸爸,您在哪儿呀?其实从一般的规律来说,相对于妈妈的保守,爸爸都比妈妈激进一些,相对于母亲,爸爸给孩子一个相对高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是过分,对孩子就是一个大激励,容易使孩子发展得更好。处于中年时期的爸爸们大多数都很工作忙,赚钱忙,养家忙,很多事也由不得他爸爸。而且很多爸爸远离书本多年(据我观察,落后爸爸的几乎都是很少买书),紧抱手机与白酒香烟不放(有些爸爸还有更致命的恶习,这里我就不说了),对孩子的学习未必能帮上什么忙,然而与大部分妈妈比起来,爸爸的理智,果断,吃苦,坚㓞的性格特质以及观察问题的敏感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等都要强些,这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对孩子的帮助都会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