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废除了招生考试,施行“推荐”的办法,无论上初中、上高中,都是把升学名额分配到学校,由学校提出“推荐”意见,报招生学校“审核”合格,就成了这个学校的学生。
园林中学是一处农村公办完全中学,两个初中班的班级推荐工作已经结束。
二班的班主任华老师三十多岁,家庭出身富农。他为人做事小心谨慎,工作勤勤恳恳,生怕惹是生非。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他当班主任已经是“破格”了。在班级推荐工作中,他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大多数学生意见,按照上级要求,让学生讨论评定每个人的思想表现(操行评语),评选班里分配的10个升高中人选和3个预备名额。
一天,朱校长召集学校领导、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成员、毕业班班主任会议,研究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推荐人选。朱校长说明推荐办法以后,先由一班回报推荐情况,很快完成了推荐工作。轮到二班时,华老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材料,按顺序读了13个人的名字及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这时,人们一会儿看看朱校长,一会儿看看贫管组长、温娜的爸爸温琢。他满脸通红、喘着粗气。一动不动。
沉默多时,朱校长说:“华老师已经回报完了,还是按老办法,先把无异议的定下来,把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放在最后研究。”大家按照校长的意见,你说一个,他提一名,前8名学生很快被通过。从第9人开始有了不同意见
隋庄村的隋支记说:“怎么没有温娜呀?”
“小组和班委扩大会议都没有推荐他。”华老师回答,说着翻出温娜的材料便读:“温娜,女,16岁,家庭成分贫农,父亲党员、生产队大队长,母亲党员,社会关系清白。操行评语: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希望今后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学习。考试成绩语文53分、数学42分、物理38分……体育65分。”这时有的摇头,有的惊讶,有的叹息,温琢面红耳赤,光抽烟说不出话。
“大家有什么看法请发表意见。”等了一段时间没人说话,朱校长又说 “没有人发言,华老师,你再把那几位学生的情况介绍一下。”
华老师又念了郝正等人的材料。讨论以后又确定推荐名单中第9个学生为升学人选。现在就剩下郝正和三名"备取生"了。又有人推荐温娜,华老师又把材料念了一遍,仍然没有结果。
华老师想:“为什么老有人提温娜、让我介绍情况?向他父亲买好,还是想让我改口帮温娜说好话?一定小心谨慎,不参杂个人任何意见。自己成分不好,千万不能惹麻烦。”抱着这种想法,他不多说一句话。谁提问题,都按照材料,不厌其烦的念一遍又一遍。
最后结果是郝正被推荐。朱校长出了一口气,说:“今天就这样吧!有什么事以后再说。散会!”
几天以后,学校公布推荐结果,共计21人,温娜也在其中。有老师问:“不是20人吗,怎么多了一人?”
“你没看见吗,多了温娜,贫管组长的千金。”
“贫管组就管自己的孩子升学啊,无智、无德的人也能上高中?笑话。”
“少说为佳,别惹是生非。”
春季开学前,朱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宣布公社决定,华老师调牛庄联中任教。休会时老师们议论纷纷。
“华老师的水平在全县是数得着的,大学毕业,教高中也绰绰有余,怎么调走了呢?”
一位老师小声说:“听温娜村的民办教师说,温娜他爸爸因为推荐的事对华老师很不满,说:‘姓华的富农羔子不老实,欠改造,闹出他去。'可能是为这件事吧!”
“朱校长怎么这么糊涂,这么好的老师调出去,多么可惜啊!”
“平时华老师很关心温娜啊!常与她爸爸交谈,让他好好教育孩子。”
“华老师为了让温娜顺利升学没少下功夫,劝温组长,要家校结合,教育温娜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团结同学,并强调只有团结好同学才能多得选票。无奈,温娜仗着父亲是贫管组长,就知道梳妆打扮、耍小姐脾气,根本不听这一套,造成现在的局面。”
“这不是恩将仇报嘛,岂有此理!”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嘛!有权不使,过期作废!”
一声铃响打断了“讨论”,老师们陆续走进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