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杭州,苏东坡正在为另一项更迫切的问题忙得要命,那就是饥馑的威胁即将来临。
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米价七月间六十文一斗,到九月间涨到九十五文一斗。
幸而平仓里还有存粮,他又筹集到二十万石,卖出了十八万石,才算稳住米价,在元祐五年(一〇九〇)正月,使米价跌到七十五文一石。

那年春季多雨,看来年成有望。农人借钱施肥勤耕,满希望夏季丰收。
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沱,多日不止,民家积水将及一尺。
农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随便有点儿常识之人都能看出来,一旦存粮吃光,势将挨饿。

苏东坡派人到苏州、常州去视察,接到的报告是该两地全境淹水。水库崩裂,部分稻田被水淹没,农人在划船抢救残存物品。
抢救的潮湿稻子还可烧干,稻草用以喂牛,必须设法以济时艰,而且刻不容缓。
虽然无须大才方可预知,苏东坡却在事前早有准备。

他一向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所以他早就不断购买谷子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
因为淫雨连绵不绝,他越为奋战不懈。在半年之内,自七月开始,他给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
前两次表章叫“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后面五个叫“相度准备赈济状”,七个表章合成一个情急的呼吁。

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觉得厌烦了。他那种急躁是太悖乎中国人的习惯。
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当地,人家一言不发,苏东坡喊叫什么?比平常多下了一点儿雨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是为自己挖掘政治上的坟墓吧?
但是他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在当地买,或是由外地进口,这样不断存粮,以防食粮短缺,并随时卖出以平定粮价,饥荒是可以防止的。

把粮食向贫病与饥民施舍,永远是浪费无用,只能触到疾苦表面,根本办法则是预防。
在神宗熙宁八年(一〇七五),没有人事先作何防备,结果大饥荒来临。
神宗皇帝须要拨出一百二十五万石食米设立粥厂救济贫民,竟有五十万穷人饿死。

除去人受的灾难之外,朝廷救济、减免税款和各项岁收,一共损失了三百二十万贯。
苏东坡指出,比照之下,他去年只用了六分之一的粮食就稳住粮价,防止了灾情。
现在第二次饥荒会更甚于第一次,就犹如第二次发病会比第一次严重。人民少量的存粮已经逐日减少,必须立即设法。

奇怪的是,除去苏东坡一人外,别人都是无动于衷。他一看朝廷公报,不觉大怒。
好多浙江和邻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报丰收有望,但无一人陈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灾。(待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东坡 [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