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带渐宽终不悔
文/韩美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千万颗心众志成城,14亿颗心风雨同舟,共同推造中华民族伟大征程,中华民族自古从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奉献,将毕生心血双手奉上,交由心中理想信念,哪怕衣带渐宽,也在所不辞。

屈原独立江边,望尘世昏暗,万马齐喑,众人皆醉,唯你独醒,文韬武略,本可以飞黄腾达,治国安邦,却因一腔爱国情怀坠入汨罗,跨越生死,升华正气。心中的坚定理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明君贤主自己是遇不到了,于是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岂止是衣带渐宽,捐身殉义也毫不犹豫,屈原用生命证明自己的高洁,用奉献提升生命价值。"忠心不忘付楚辞,魂难归兮汨罗边"。

张玉滚挑着一根扁担行走在曲折的山路,扁担里有孩子们的书本,有知识,有希望。他本可以在大城市安身立命,却坚守初衷,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16年辛勤教育,16年艰辛奋斗,送走了一批批孩童,又迎回了一批批青年支教。女儿意外去世,妻子右手残疾 巨大的悲痛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放弃支教而是雕玉,雕玉即为教书。雕磨学生 让他们茁壮成长,用知识改变命运。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却满脸皱纹,作为乡村教师,环境恶劣,却甘为孺子牛,耐得住艰苦,守得住初心,衣带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樊锦诗坚守敦煌41年,用一颗赤子之心保护着被冷落的中华文明。她本是江南闺秀,吴侬软语,温文尔雅,却爬进了黑黝黝的莫高窟。筚路蓝缕,风沙侵袭,19年与丈夫异地分隔,事业为重,樊锦诗熬下去了,她扎根大漠,完成了敦煌的分期断代,构建了数字敦煌,让游客足不出户就欣赏了传统文化。樊锦诗初心不改半生,勇担文化重担,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将毕生心力交由敦煌文化,执着,无悔。

南湖杭州上的革命者,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投身于革命事业;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是炎黄子孙,坚定心中理想信念,艰苦卓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无数仁人志士扛起民族脊梁,将家国放在心中,抛头颅洒热血,将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衣带渐宽人憔悴,千帆过尽终不悔。
6.12

魏称心老师点评:
卓尔弟子韩美再创佳作。
我们来欣赏这篇美文。题目《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奉献精神的诗意表达,文章深得三名作文之妙法。
第一,选材典型。
屈原把生命奉献理想和国家,张玉滚把青春和爱奉献给乡村教育,樊锦诗把毕生心血奉献敦煌文化。彰显了奉献精神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精神。

第二,构思精巧。
屈原,张玉滚,樊锦诗的事例从古到今,从不同角度,阐明奉献这种高贵品质。这是点,写个人。倒数第二段从面的角度从团体的角度进一步挖掘奉献精神的深刻内涵,突出主题。

第三,诗意的表达。
细细品读文章,我们会发现每个段落,语言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画面感极强,作者独特的感悟始终浸润在文字之中。引用化用诗句极为自然。小作者读过的诗书,对人物事迹的感受领悟,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使文章有了与众不同的表现力感染力。这一点是许多同学难以企及的。

第四,中心极为突出。
题目《衣带渐宽终不悔》以及奉献的主题,在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体现,这种在行文中随时点题的写法也值得同学们借鉴。
这样精彩的美文,当然要推荐给大家。同学们细细品读,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再次点赞佳作!

作者风采:

韩美,河北新乐市附属中学九年级学生,卓尔弟子,酷爱文学,才华横溢。文笔行云流水,诗意葱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