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口不二价”的典故漫谈
《后汉书·韩康传》载:
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焉,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
“口不二价”成语词典解释为“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其实,不在于说“几”种价钱,而在于说了价就不改变,即下文的“守价不移”。“不二价”“一口价”焦点都是“不改变”。

百度百科上对“韩康卖药,言不二价”是这样介绍的:
东汉桓帝时,长安有个叫韩康的人,常到深山采药,然后在集市上出卖。他卖的药,价钱三十年不变,因此长安的人都知有个韩康,卖药“口不二价”。韩康觉得这个名声很不光彩,可又不肯变价。一次,一个妇女来买药,讨价还价,韩康还是坚持老价钱,女人气道:“你这人真怪,难道你是‘口不二价’的韩康吗?”羞得韩康满脸通红,觉得连女人都知道这个恶名声,真没脸再卖药了,于是逃进霸陵山隐居不出。汉桓帝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就请他出来做官。他走到半道,觉得没脸见人,又跑了回去,一直到死再未出山。
“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是说他三十年里定价说一不二,不容还价,并非说“价钱三十年不变”。“口不二价”是好名声。即便算不上好名声,也与“不光彩” “羞得……满脸通红”等扯不上关系。对照文言版,可知这些添油加醋的地方皆属无中生有。单从记载这事的《后汉书·逸民传·韩康》《高士传》书名也可看出,是韩康隐而不仕,并非卖药得了恶名而没脸见人。

(文中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