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不过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通过杭州城的运河淤泥。
在吴越时代,沿海曾筑有长墙,防止海潮进入运河,免得海盐污染城市内的淡水。
但是那道长墙如今年久失修。城内有两道运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

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好多淤泥,每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
当年没有现代的机器,由河床挖出的淤泥就堆在岸边居民住家的门前。运河长四五里,疏浚费用很大,讨居民的厌恶,更不在话下。
更坏的是交通情形,一只船要走好几天才能走出城去。船要用人和牛拉,而运河上的混乱不堪,简直难以描画。

苏东坡向专家请教,把运河的高度测量过,拟好一项计划,以防淤泥沉淀,才能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
问题是,那两条运河需要海水才能保持运河上的交通,而海水则带进淤泥。
在仔细研究之后,苏东坡确定的是:盐桥河通过市区,必须保持清洁,但海水可设法使之从别处流入茅山运河,因茅山运河是流经人口稀少的城东郊区。

另在钱塘江南部建水闸,海潮高时将闸关起,潮低时再放水。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
等钱塘湾的水经过郊区的运河之后,已经流过了三四里,泥沙当然已沉淀下。
盐桥河必须保持清洁,此河面比另外那条运河水面低四尺,所以郊区那条运河的水可以供给城市中的运河一部分水,那水也几乎很干净了。

为保持城内运河的水位,他又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
这样,水之供给不虞匮乏——疏浚城内盐桥河的花费与麻烦也就可以避免了。
这套办法很有效,使运河的水深到八尺,城中父老说,那是前所未有的。

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供水问题。已经试用过很多方法,想把由山泉会聚西湖的淡水引入城中。
城中有六个水库,分散在各处,但是淡水干线管道常常损坏。
十八年前,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曾帮助修理输水管,但是因为西湖有一种水中植物蔓延生长,根在泥中纠缠生长,遂使湖底上升,湖水变浅。

输水管既然破坏,居民只得饮用稍有咸味的水,不然就花钱买西湖的水,要一文钱买一桶。
苏东坡与当时仍然健在的和尚商量(现在已经七十多岁,当年曾经监督修理那些输水管),输水管是用大竹管子做成。
经时不久,苏东坡乃用坚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代替,上下用石板保护。这个计划需款甚多,因为要建筑三百码长的陶瓦管,由一个水库通到另一个水库。

他又把湖水引到城南郊的另两个新水库,以供军营之用,他因身为军事统领,就派一千个兵参加此顶工程,结果工做得好,时间也快。
据说,那些水库完工之后,杭州城中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待续)

《念奴娇·凭高眺远》
苏东坡 [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