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年间一乞丐,原是人间一圣贤。
为兴义学千般苦,浩瀚青史美名传。
少小家贫受饥寒,无缘学堂私塾念。
父去母亡苦伶仃,大街小巷去讨饭。

可怜七岁一童年,一钵一杖一缕衫。
沿街行乞讨生活,日日夜夜泪洗面。
春夏秋冬四季天,大街小巷影孤单。
风霜雪雨浸寒衣,烈日酷暑灼容颜。

世道炎凉多苦难,人前人后尽冷眼。
饥寒交迫苦海里,无依无靠情堪怜。
凄风楚雨降人寰,滚滚红尘路漫漫。
岁月无情人有情,活命全赖百家饭。

一晃儿童变少年,讨饭打工谋辛酸。
为富不仁商贾家,持强凌弱欺良善。
辛苦劳作整一年,商家昧心克扣钱。
少年无奈据理争,恶人棍棒皮肉惨。

奄奄一息街道边,月黑风寒无处安。
幸有良人施救助,方始孤儿一命还。
只因幼小无书念,生活处处遭艰难。
从此少年立大志,乞讨化缘筹善款。

为兴义学心中愿,不辞劳苦历艰险。
一分一厘口中省,风里雨里不间断。
半生艰辛数十年,不婚不娶不置田。
无儿无女无挂碍,一心只为付梦圆。

日复一日人不闲,滴水成河汇江川。
功夫不负痴情人,座座学堂起连连。
从此穷人有书念,喜讯随风四处传。
一片赤诚撼天地,四邻八乡交口赞。

县令闻讯跃马前,实地堪查愧汗颜。
连夜奏本报朝庭,龙颜甚慰御笔圈。
旌表圣旨颁下殿,黄袍马褂赐身穿。
一段佳话史书传,大爱云天武氏贤。
祠堂立在人心中,不是神仙胜神仙。

【人物简介】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武训先生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王锦森:男,祖籍安徽阜阳,现任《安徽法制报》驻淮北记者站站长、深资报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现出版诗集《红尘行吟》《坐看云起》《乐山乐水》《长歌放情》且与他人合著《中华圣母》《杏谷放歌》《走进太平》《战疫之歌》《辉煌岁月》等十余部著作。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