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
直心而行,
自然有所得,
而实无所得。
德,其实就是自然之道,在人性中的一种体现。
德的古字一边为路形,一边为上直下心。
路象征人生之路,包括人世间,包括心灵;直的象形很有意思,是一只眼睛投出的直线,有时候会在这条直线上加一个点,从眼睛中看过去,如果有一个点挡在眼前,挡住的自然是这条直线的延伸,所谓直与不直,可见取决于眼睛所见;下面的心是一个心脏的象形,而象征的则是心灵。
由此可见,德的造字意向是以直心而行于路。也就是品德、德行的“德”。而功德、恩德之“德”的引申义又从何而来呢?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直心而行于路,也就是怀揣直心而有所行,自然会有所收获,也就是世俗之人所见之利。因此,《广雅》上说:“德,得也。”这就是恩德、功德的“德”。
拆析“德”字,其中的第一要素就是直,而德与直又有本质之不同。德的直是心灵层面的,是有所行的,从而有所获。所以孔子在纠正“以德报怨”的说法时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正因为此“直”有路有心,所以说“德”是可以修来的。比如反躬自省,比如与人为善,均可以修来功德。而在诸功德中,最大的功德又是什么呢?《金刚经》中说:“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可见广布佛法才是世间第一功德。
所谓德是直心修为而“德”,而非求德而“德”,所以德的最高境界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这是德的精髓所在。为求德而修德,所得之德,充其量为“下德”。
德是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的第一准则。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见在道德仁义礼中,德在自然之道之后,而在仁义礼之前。德,其实就是自然之道在人性中的一种体现。
结语:德,直心而行,自然有所得,而实无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