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第二天,正值梅雨季节,江南遍地烟雨。我从浙江宁波独自驱车南下返回福建,一路上雨雾蒙蒙,途中路过台州临海,应友人相邀在临海停留了一天。中午十一点半到达友人订好的宾馆,入驻放好行李后,便随友人准备到紫阳古街吃午餐。
我们来到江南古长城的南门停车场,此时雨刚停歇,天公作美。仰望雄伟高大和斑驳的砖石结构"江南长城",再次见证了古长城的历史久远和沧桑。江南长城跨山临水,是明代北方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进入长城南门便是紫阳古街,这条古街可是一条有千年历史的名街,地处闹市的中心,至今保留完好,全长一千多米,南北走向,路面用青石板铺就,两侧是砖瓦和木结构混合的二、三层建筑,古街房屋大多是民清时期建造。一般临街前房是商铺,前店后坊,中间客堂,楼上卧房,成为前店、后坊、住房“三位一体”典型的江南风格。
古街最古老的建筑应该是郑广文祠(唐朝)和台州府文庙(北宋),以及众多的古井。这些古井其深三五米,水质清冽甘甜,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也是当时民房的消防水源,与房屋之间的坊墙共同构成古代的防火体系。古井至今人们还在饮用。

我们在古街的一家传统小吃店里停下脚步,三个人进入小店,在一张空着的小八仙桌前坐下,只见店里客人还蛮多。小店菜品有麦饼、春卷、大馄饨和糟羹等当地的一些小吃。
友人点了许多我爱吃的当地小吃,一边聊着天,一边品味浓浓的的家乡美食,在美食中寻找历史的记忆。
有些小吃是浙江一带才有的,有些是台州本地独有的。传统小吃总是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因为饮食里有妈妈的味道,也有历史的典故和由来。

当地的"糟羹"就是如比,虽然其由来有多个版本,但最广为流传的是与戚继光在台州府抗倭有关。
明嘉靖年间,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因追剿倭寇来到临海桃渚,当时军中缺粮,这事可急坏了地方官,因为倭寇常来抢掠,官仓也早已断粮,百姓更是缺衣少粮,拿不出像样的食物给戚家军吃,百姓们还是纷纷倾囊相助,张家拿把米,李家出把豆,各家都拿出自家仅有的一点食物,很快就凑够了数量,虽然粮食、蔬菜样样都有,但是数量都不多,这就让烧饭的师傅们为难了。最后想出了一锅烩的办法,解了戚家军燃眉之急。
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戚家军抗倭,每到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烧糟羹吃。这种食俗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不过叫法有所不同,有的叫“糟羹”,有的叫“元宵羹”“十四夜羹”,有甜的,也有咸的,用料也比过去更加讲究了,可以算得上是当地的一种美食了。

烧菜羹的食材一般以猪耳朵、毛芋、豆腐干、豌豆、鸡肫、香菇、冬笋、玉米、面碎、年糕、胡萝卜等为原料,用来搅拌粉类有红薯淀粉、玉米粉、米粉等等。不过现在烧菜羹也是平常食谱了,想吃的时候随时可以烧,食材也可以按喜好随意变换增减。现如今百姓富裕,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健康理念,所以糟羹一点也不糟,倒是符合当下的饮食要求,因为这道羹食材丰富,营养均衡,既可当主食,也可作为菜,是主食与蔬菜的完美结合,简单又美味。

据说,台州一带的小吃食饼筒(也称麦油脂)和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等习俗都与戚家军在浙东一带抗倭有关,前者是为了前方抗倭将士方便供给,后者是因战事补过中秋。现如今这些习俗流传至今,成了台州一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戚家军的故事也成为经典永流传,并通过百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饮食传承下来,其军人特有的硬气、血性和性格等,也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血脉之中。台州人的敢闯敢拼和硬气也成为一种符号和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