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之二
关于《琅华馆帖》卷数的考证

(六)关于《琅华馆帖》卷数的考证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一、洛宁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简介
《琅华馆帖》出土处就在金门寨。提起《琅华馆帖》,不能不从张家父子说起。张氏世居德里村,传至明末,张论、张鼎延父子为避兵修筑金门寨,即今新寨村。经营数十年,举族迁居于此,聚族于此。其家族和家庙及其故居,俱在金门寨。
1958年冬《琅华馆帖》在河南省洛阳地区洛宁县陈吴公社寨根大队新寨村明末清初兵、刑二部侍郎故居出土,《琅华馆帖》出土之地位于书房之东侧花园内。碑帖为明末清初王铎、张鼎延、张缙彦、张琯、张璿等人共同书写,张翱刻石。《琅华馆帖》刻石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而原石拓片精拓少之又少,极为罕见。
《琅华馆帖》碑帖石刻出土时,碑帖表面油黑光亮,字迹晶莹洁白,如新镌一般。十帖分一、二两册。一册编号从一册一到一册十,约2800余字;二册编号从二册一到二册十,约3300余字。全帖共约6130余字,镌刻在十二块汉白玉条石上,两面刻字者八方,一面刻字者四方,刻字二十面。
从《琅华馆帖》中,王铎与之来往书信内容"亲家"、"年翁"、"姻弟"、"天政婿"等字眼看,王铎与张鼎延既是同榜进士,又是河南同乡,同朝为官,且王铎之次女王相自幼与张璿(字天政)定亲。王铎与既是同年(同为天启壬戌科进士)关系,又是姻亲关系,两家关系情深意笃,往来书信,聚读,共游山水,唱和赋诗,亦为寻常之事。王铎既是当世书法名家,张氏求其将书信诗文刻成碑帖,留传后世,当是情理中事。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齐名,明末有"南董"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王铎遗世石刻碑帖有《拟山园帖》、《龟龙馆帖》、《琅华馆帖》等。现存完整的只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二帖刻石。《拟山园帖》因历久损耗,加上文革期间破坏,石面斑驳,有些字口残损严重。唯《琅华馆帖》因出土时间晚,原石保存完好,被专家及书法爱好者视为王铎书法帖刻中的珍品。王铎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二、《琅华馆帖》刻石种类介绍
《琅华馆帖》刻石有两种:
第一种:《琅华馆真迹》二卷,明崇祯末年张翱及其子张尔楫镌刻,是王铎一人所书,帖石今存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县柏香镇。

焦作市沁阳县柏香镇张翱镌刻的《琅华馆真迹》


焦作市沁阳县柏香镇张翱镌刻的《琅华馆真迹》
第二种:洛宁金门寨张家传世碑帖——《琅华馆帖》,制作时间比前者晚,镌刻时间大致为清顺治七年春到清顺治九年夏,公元1650年春——1652年夏,大约为两年半时间。是王铎及张氏父子所书,二卷。有云为七卷(第二种记作"顺治六年"刻,恐"六"系"八"字之误)。今仅发现一、二两册之帖石。第三至七册帖石还未发现。
三、金门寨张氏《琅华馆帖》拓片种类择要介绍
①《洛阳市志 文物志》记载:洛宁《琅华馆帖》为七卷。

洛宁《琅华馆帖》



《琅华馆帖》—洛宁县文化管理委员会【21张】售价¥8888元
②红木夹板原装,极厚重。明末清初,旧拓 ,《王铎 琅华馆帖》,孤本,红木夹板原装,厚重。一册,37面,主要是行书,后面几页草书,精美。极少见。

《王铎 琅华馆帖》旧拓本 售价¥39000元(内容图片见后)
(孤本,明末清初,红木夹板原装,厚重。)





③上世纪80年代旧拓,一套全共21张。
名家传拓,纸张好拓工精,藏品出让,终生保真!












明代大书法家王铎《琅华馆帖》原拓一套 售价¥6800元
作者: 名家传拓 出版人: 国家馆
藏石年代: 改革开放与80年代 (1979-1989)
纸张: 白棉纸 刻印方式: 石印装帧:
其他尺寸: 98 × 30 cm 册数: 21册
④琅华馆帖【盒装有21张王铎拓片两面凹凸】




琅华馆帖【盒装有21张王铎拓片两面凹凸】售价¥3000元
作者: 王铎 出版社: 洛宁县王铎书法研究委员会
出版时间: 不详 装帧: 其他 页数: 21页
四、关于金门寨张氏《琅华馆帖》卷数的考证

《洛阳市志 文物志》关于《琅华馆帖》的记载

①据《洛阳市志 文物志》记载:洛宁金门寨张氏《琅华馆帖》为七卷。
②《洛宁县志》记载:《琅华馆帖》石刻12方,全帖分一、二两册。

1991年《洛宁县志》关于《琅华馆帖》的记载。
目前学术界对于《琅华馆帖》的卷数长期争论不休。当代古文字学大师容庚先生在金石类专著《丛帖目》中记录,《琅华馆帖》有七卷,除了在洛宁金门寨出土的《琅华馆帖》(两卷),还应包括《马夫人行状》《银湾帖》《二十二帖》《酒问诗文帖》《致五弦书牍帖》。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琅华馆帖》"两卷说"。
2013年3月 尘封300多年的王铎《琅华馆帖》清初老帖刚刚现身北京,就被洛阳人高价拍下。该帖与《酒问诗文帖》《二十二帖》等系列老帖的面世,将为《琅华馆帖》"两卷说"提供新的学术依据。
2013年3月23日下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第33期四季古籍拍卖会,洛阳"晁氏藏书"传人晁会元先生一举拍下《琅华馆帖》等系列清初老帖。
由于《琅华馆帖》出土较晚,明末清初的拓本以前从未出现,该帖卷数成为"百年谜团"。不论是金文大家容庚先生主张的"七卷说",还是洛阳学者坚称的"两卷说"?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
晁会元此次在拍卖会上,一举拍下同在容庚"七卷说"内的"四卷"——《二十二帖》老帖全卷和《琅华馆帖》《酒问诗文帖》《银湾帖》的残卷,这些被确认为真品。经过反复比对、查阅资料,收藏王铎书法名帖数十年的晁会元先生初步考证:《琅华馆帖》"七卷说"有误,"两卷说"是准确的。
"两卷说"能否成为学术定论,尚待学术界根据这些新面世的清初老帖作进一步研究。一旦"两卷说"得到确认,就意味着洛宁出土的《琅华馆帖》刻石版本是最完整的版本。
洛阳晁会元说:"我这次从北京拍到的清初《琅华馆帖》原帖,从内容上看,对'两卷说'提供了更可信的证据。"
晁会元说:"容庚把《酒问诗文帖》列为《琅华馆帖》卷五。我认为这有待商榷,毕竟是失传的东西,恐怕容庚先生自己也没见过。在我拍的这本原帖中,有明确信息表示《二十二帖》为山东李化熙刻本,《酒问诗文帖》是新乡张缙彦刻本,《银湾帖》是王铎亲家梁云构在北京银湾园刻的。在这本老帖中,《琅华馆帖》只有两卷,与出土的两卷石刻较吻合。"
晁会元说:"容庚认为《琅华馆帖》应有七卷,洛阳两卷只占七分之二,另有五卷不知散落何处。如果最后能证明《琅华馆帖》确实就只有两卷,那么洛阳现存的就是全本,天下独一份。只有洛阳同时存有《琅华馆帖》和《拟山园帖》的原版石刻,那以后要研究王铎书法,就非来洛阳不可!"
我个人认为洛宁县金门寨村出土的《琅华馆帖》刻石为两卷本,这是最完整的版本。我的依据有三:
(一)关于《琅华馆帖》碑帖的内容,王铎在《琅华馆帖跋》中已有概括,他说的很明白:"是帖皆予与中丞葆一年伯、玉调亲家往还牍也,中间天政婿仅一二小札及游金门山有韵之语,玉调公念颠狈多有失坠,遂鉥之"。可见《琅华馆帖》的内容是记载张家文化,是王铎等人与张家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一部张家的功业史,与其它家族毫不相关。
(二)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记载:
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永宽著《琅华馆帖的文化价值》中说:"《琅华馆帖》曾见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编纂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著录,但未见提要,可知编者仅知《琅华馆帖》之名,而没有见到实物。"
据吕友仁著《中州文献总录》下卷二十七:第1098页"张璿":
张璿,字天政,永宁人。鼎延次子,王铎婿。康熙初年官吏科都给事中。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
《琅华馆帖》二卷,张璿辑刊。此其三世与王铎唱和之诗,往还之牍,汇为二卷刻石。上卷与其祖葆一书二通,诗十首,张缙彦、张鼎延、张璿三人之诗。张鼎延所作《张中丞蜀事小传》叙其(张璿)祖葆一抚蜀时平农民起义战绩,王铎书之,而以其父鼎延临古帖自寿诗附焉。下卷是王铎与其父(张鼎延)及张璿十四札唱和诗及金门山纪略,张论、张讃、张鼎延、张琯登金门山绝顶诗,王铎自跋其后。又有其父书学《圣教序》。张氏世有科名显宦,与王铎姻亲,所居金门山,修竹茂林,中缠一水,自金门之麓,泻入洛涧,川流竹韵,有淇源渭川之致,其父作记,在顺治八年,不无人事升沉,世代沧桑之感。有康熙间张氏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著录。
(三)洛宁县金门寨村《琅华馆帖》刻石,共十二块碑,分卷一、卷二共两卷。碑帖刻石十二块,刻有文字者共二十面。王铎撰书的《琅华馆帖跋》在二册十,也就是《琅华馆帖》最末一刻帖。
《琅华馆帖跋》云:
"是帖皆予与中丞葆一年伯、玉调亲家往还牍也,中间天政婿仅一二小札,及游金门山有韵之语,玉调公念颠狈多有失坠,遂鉥之。夫昔年得以遨溪山吟咏,沿潭石题壁上,是为何时耶!筇僰大定酋,葆一公为御史不骳缠,受命抚蜀,擐甲争利,人马不罢,以全制敌,而承其敝,排山压卵,所馘如缚豬羊,一何雄哉!顾公沈毅大略,虽若妬者屈,岂邀功马上,不足慑朐腮而为天下欤!玉调为名给事,力除六邪五蠹,皆与乃翁功在社稷,讵第较功尺寸者乎?故知桥梓之支展伟矣!天政今为常吉,复缵前烈,尺牍之存诚不以辞焉。己也使中丞公不即死,后来更有建树,大业赫奕必多。虽然子若孙绳绳奋起,除民瘼,兴礼乐,磊砢八九,古人何忍自堕坏,不光大缵绪哉。是刻成,止谓无失于文墨字画,则轻谓张氏之屈前伸后,天道之昌鲠亮者,社稷所需,若其会然,则又不轻;如以尺牍言,非其细者欤!"






《琅华馆帖跋》介绍了《琅华馆帖》的内容及刻制碑帖的用意所在。琅华馆帖跋就是碑帖的最后收尾之笔,是碑帖的结束语和终结。《琅华馆帖跋》就是这套碑帖完整性的最明显标志。
根据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洛宁县金门寨村张鼎延故居出土的张氏家藏《琅华馆帖》刻石两卷本为完整本,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