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条 曾 经 很 风 雅 的 河 》
作者:凡音
诵读:晚晴
在北京,有一条河,您也许多次从它身边走过,却不知道它叫什么?您也许就在它身边却不知它的来历。然而,就是这不起眼的河堤两岸,曾经有过车水马龙的繁盛……曾经有过很风雅的时段……。

近日阅读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留下的美文《游高梁桥记》,发现这条河的美由来已久……。
文中这样记述:“高粱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 ,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可见……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神士大夫非胜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在明朝时“高粱河”的流经地,曾经是京都最著名的景点,每逢春季,缙绅仕女纷至沓来,赏花踏青,饮酒赋诗,絲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一种风俗的形成绝非一两年之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积淀,有引人入胜景致的积淀,从而慢慢约定俗成。

高粱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那时昆明湖(旧称瓮山泊)的水被引向东南流,助高梁河水势以便漕运。

明清时期高粱河被封为御河后,更是风光无限。宫中帝后从水路去颐和园,经常从高梁桥附近的倚虹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北行至颐和园或玉泉山。

如今高粱河现存河道(南长河)麦庄桥遗址上留有当年乾隆皇帝的留诗:
新涨平堤好进舟,
霁空风物报高秋。
闻钟背指万寿寺,
摇橹溯洄西海流。
送爽一天去似缕,
娱情两岸稼如油。
石桥郭外经过屡,
试问常年得似不?

凭借此诗,我们便可以想象,从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粱河似玉带,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行人车马如穿梭,俨然一幅京都“清明上河图”。
想一想几百年前这里就如此地风雅,不由地羡煞古人。

高粱河经历过辉煌之后,也因漕运的停止有过被遗忘的阶段。河漕堵塞,水道不畅,桥梁废弃,两岸植被荒芜一片。
前些年海淀园林局经过整治疏浚之后,使之逐渐恢复往昔两堤夹一水,垂楊十余里的景象。
昔日的高粱河变成修葺一新的 南长河。

经过整治的南长河公园东起万寿寺,西至蓝靛厂,已初現了故道花语、柳岸春荫、春堤信步等景观,周边居民散步、休闲、健身者络驿不绝。当你不经意间从它身边走过时,风不吹,树不摇,你会惊喜地发现:岸柳映水,涟漪微漾,好美啊!美的就如同印象派油画一般!

整修好的长河仅仅是历史高粱河中很小的一部分。从万寿寺往东的河段还处于未彻底整治的状态,有些河段的生态环境也不乐观,心中难免留下隐忧。真希望这条曾经风光无限的河道能够找回逝去的风雅诗韵,找回河水中流淌的絲絲缕缕难以割舍的文脉情怀!
备注:两张壁画图片记录的就是当年高粱河繁盛时期的景象。
作者简介:凡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编辑、教学工作,喜欢用文字和镜头表达所思所见。
诵读简介:李淑秋网名晚晴,央企退休干部,酷爱朗诵,2018年丶2019年在北京市朗诵大赛获一等奖,2019年获秦皇山海杯全国朗诵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虽已年近七旬,但喜欢做声音的行者,并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