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烟灯山的腰脊 向电力工人致敬
文/杨奇国
烟灯山天生就在沙河镇的北面
上山的路很长
坡很陡,路又很弯
一直就没通公路
我想起18年前手拿砍刀
披荆斩刺开出一条小道
带电巡线到达郑家湾

多年后的今天
也在这个朝沙62号杆的位置
沿嘉陵江的高压线要给工业园让路
主线和 白虎支线另辟通道
接地线,灭火器,防中暑药,急救箱一应俱全
那些贴着检验合格的标签
依附在施工工器具的身边

我猛然想起那18年前
不怕蛇咬,不怕豺狼虎豹
孤身一人,为电的光明
浑身都是胆

无人机带着绞磨的牵引绳缓缓向前
70绝缘线开始了新的征程
12米电杆,从来没有想到
被立杆器拧成一只鸡
稳稳当当放在悬崖的坑里
几片旋瓶串起导线
固定在电杆上蝶状的针瓶

我是七十年代凤羽上
一颗笨拙的狗尾巴草草
火红的青春在电力人的春天里
野蛮施工,约时送电,违章作业
都被一分一分《安规》的利箭斩断
太多人性化管理和红线禁令
安全管护着生命的春天

漫天的蔚蓝啊
嘉陵江水清澈的弹唱
广陕高速川流不息
白虎迁移线路上
一根根电杆上国网蓝的天使
挥舞手中的扳手,奏出了凯歌
作者简介

原名: 杨奇国,男,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二00三年至今,在《人民日报》、《西南电力报》、《剑门关》杂志、《四川省机关党建网》、《广元晚报》、《人民网》、《四川新闻网》等20余家媒体发表文学作品近200余篇(首);其中《实实在在的干 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作品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我的驻村故事“征文中获得二等奖。《人民日报》发表驻村手记《通了路 就通了希望》被作为媒体扶贫领域典型文章推广。
编辑:高山雪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