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
文/卓尔
张静静刚刚走出病房,脸上还浸着汗珠,得知要从齐鲁医院抽派抗疫赴鄂人员,她陷入沉思,自己女儿才五岁,丈夫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但浮现眼前的是冠状病毒患者无奈甚至绝望的眼神。犹豫片刻,她果断摁下鲜红的手印,慷慨前行……

选择不去,她有10个理由;去,一个理由足够:救死扶伤,医者天职。同样,北大才女樊锦诗选择留在大漠深处也只需一个理由:保护日渐式微的莫高窟文化遗产,把华夏文明推向世界。从此,这个瘦弱婉约的江南女子,融入西北汉子的坚韧和粗犷,坚守戈壁荒滩40多年,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一部辉煌的文化苦旅,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的女儿”,成为新时代“改革先锋”,荣登央视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神圣殿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81岁的她还在阴冷的洞窟和鲜亮立体的“数字莫高窟”间穿行,完美诠释着“坚守初心,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复兴、民族崛起最可依赖的力量,鲁迅先生把这些人称为“民族脊梁”。从自身修养上,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人生态度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光照他人;从生命意义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牺牲自我,心忧天下;对待生死上追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以,一部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奉献与牺牲的英雄史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化为邓林;荆轲刺秦,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屈原投江,以身殉志;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使海波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现代中国的共产党“红船精神”、重庆“红岩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赛罕坝精神、女排精神,2020庚子年抗疫精神、逆行者精神——这些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无不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把仁爱和善心贡献他人,会增加你的幸福指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社会便会少许多冷气,多一缕光明。当我们把奉献当做一种感恩,一种责任,一种信念并付诸一种行动,一种使命,人生就会走向一种至高境界,平凡的人也会变得高尚,就像王继才夫妇,张玉滚老师,按摩师朱丽华大夫,村官黄文秀。
卓尔 6.7

卓尔《衣带渐宽终不悔》点评
文/康永华
一、大主题统帅千军万马,乱云飞渡仍从容。文中大量名人名句信手拈来,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行文中始终有一个情感主题线“奉献”一线贯之。用抗疫英雄张静静和“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作为详写的“点”引出“奉献精神”。接下来我们要关注老师对奉献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关注“奉献精神”是怎样逐步升华。

首先立足于民族,把奉献精神与民族复兴、民族崛起结合起来,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就是民族的脊梁。并从自身修养、人生态度、生命意义、对待生死等几个角度,借助相关名句深挖奉献的内涵,并把奉献的外延拓展到人生的意义。然后立足于“华夏文明”,演奏了一曲华夏文明的英雄奉献的赞歌。大禹治水、夸父追日、荆轲刺秦、屈原投江、诸葛亮、陆游、戚继光、谭嗣同、鲁迅等,从远古到近代那些捐躯为国的奉献者,庞大的奉献者的队伍,唱着奉献的凯歌,走在时间的纵轴上,与这些奉献者相见,名句托起他们的奉献精神,感知他们的爱国情怀,接受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境界的提升。最后立足于现当代,从中国共产党的红船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逆行者精神,最后归纳总结这些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中的“奉献精神”,把奉献精神升华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至此大主题水落石出,主题统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纵有“乱云飞渡”,仍能从容不迫,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开头故事引人入胜,结尾奉献美化人生。
文章开头很随意自然,想像,造境,讲故事,典型人物,特写镜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对第一段进行赏析:“脸上还浸着汗珠”的忙碌工作的神态,“得知”“陷入沉思”“犹豫片刻”的矛盾心理,“果断摁下鲜红的手印”果断坚决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张静静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做出果断决定参加抗疫的情形,表现了张静静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开头方式灵活自如,围绕中心讲故事,帮助同学们走出“万事开头难”的困境,不必煞费苦心,悦人耳目,一个生动简约的故事就足以引人入胜。

但是,同学们不要忽略讲故事后,要结合故事对“奉献”中心的挖掘,“选择不去,她有十个理由;去,一个理由足够:救死扶伤,医者天职”,这句话就是挖中心,挖出了张静静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疆大爱,无私奉献。
结尾立足现实,结合人生指出该怎样去奉献,并把奉献与感恩、责任、信念、使命联系起来,继续扩展“奉献”的外延,丰富奉献的内涵,让奉献可行可为,奉献让人生走向至高境界。

三、抒情性描写,议论性叙事。
我们还要关注文中另一个详写“点”——“敦煌女儿”樊锦诗,这个人物的写法不同于张静静,张静静就是抓特写,抓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而樊锦诗则是抒情性描写,议论性叙事,节省笔墨,精神更加突出,我们细品之。“保护日渐式微的莫高窟文化遗产”一句叙事之后紧接着,“把华夏文明推向世界”议论点明所做之事意义非凡,赞美之情不言而喻。“这个瘦弱婉约的江南女子,融入西北汉子的坚韧和粗犷”,这句话没有细节描写,而是直接融入了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柔弱的外表和坚韧的性格形成对比,人物形象鲜明。紧接一句“坚守隔壁荒滩40多年,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一部辉煌的文化苦旅” 议论抒情揭示了奉献精神,她被人称为“敦煌的女儿”“改革的先锋”,荣登感动中国人物神圣殿堂,誉美之词,让人物戴上时代精神的光环,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最后奉献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很好的诠释了81岁高龄的樊锦诗,“坚守初心,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抒情性描写,议论性叙事,笔墨俭省,形象鲜明,中心突出。

洋洋洒洒千字文,一气呵成,中华民族唱着“奉献”之歌从远古走来,不同的时代演绎出不同的“奉献精神”,赋予奉献不同的内涵,简直是民族精神的大汇合。文章不是赞美某一个人的奉献精神,而是赞美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所以我们要关注老师的选材,由点到面,由详到略,从古至今,立足民族,立足国家,立足时代,这样的素材才能撑起奉献、爱国之“民族精神”。

读卓尔老师的作品,每次都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纵怀古今,高瞻远瞩,波及千里,气势磅礴。站在大主题的云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希望同学们细品,学习,借鉴,绝对获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