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淤泥不再淤积,水草不再滋生?
苏东坡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即将岸边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

因为种植菱角时必须按时清除水中杂草,这样,一来农民可及时清理水草,保证不再淤积;
二来可收取民户的租金,将这笔费用用于西湖的整治维护;
三来可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真正是一举三得!

但是西湖水面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有民户在水面随意种植,官府也很难即时监督管理。不过这也难不倒苏东坡。
为了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东坡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户在这个水域内种植。
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着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事载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西湖的整治改造工程结束了,苏东坡不无得意地在诗中写道:
“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又将回夺浮山险,千艘夜下无南北。”(《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
苏东坡在改造西湖工程期间,工作认真而勤苦,据《杭州府志》记载,他每天都到湖上巡视。

有天肚子饿极,但饭菜还没送到,他便拿了筑堤工人的饭吃了起来。
据传,杭州民众因为感戴于苏东坡的恩德,知道他性喜食肉,便送给他不少猪肉。
苏东坡就让人将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猪肉颂》)的独家秘诀精心烹制,送到西湖工地,分发给浚湖的民工。

不料这红烧肉却因此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东坡肉”。
苏东坡对西湖所做的这些改造,不仅造福当地居民,使杭州的民生更加繁荣,而且让西湖更加美丽,让杭州的眼睛更加明亮。

苏东坡所筑之堤与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在湖北面修筑的“白堤”相映成趣,被人们称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如今历经千年,“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依然是引人人胜的“西湖十景”之一。

琴诗
苏东坡 [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