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衣倾尘

隆达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城北,龙口林场辖区内,乌龙国际狩猎场南。此山本无名,前些年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开发旅游资源,由县领导为此山命名为隆达峰(也或曰龙达峰,未经考证),而附近群众都俗称此山为背阴子山。此山在茫茫群山之中拔地而起,十分雄伟,背阴面立陡石崖几乎成九十度,朝阳的一侧怪石林立十分陡峭,山上像一条龙脊成西南东北走向。
2020年5月23日与登山爱好者晓安君相约一起豋扁砬子山。早7时从县城出发,沿207省道(鸡讷公路)向北进发,行至红星村右拐,经金山村继续向东北前进,途经龙口林场至乌龙国际狩猎场。当来到乌龙国际狩猎场门口时,偶遇杨姓大叔,因我两想找一条近路豋扁砬子山,便就此向大爷询问豋扁砬子的最佳路线,然而他告知我们隆达峰即为扁砬子(也许当地人都这么认为,但地图上扁砬子另有其山),这使我俩颇感意外,因为地图上标注的扁砬子并不是大爷说的那座山,我们也不好和大爷过多争辩,便因错就错临时改变计划,豋隆达峰。
约早上8时左右,停放好车辆,整理好行装,按照大叔指引的方向,沿着他院中小路向南开始进发。先路过一片沼泽草甸子,在塔头墩子间细水缓流,好在有树木铺在水中,免得我们涉水而行。过了沼泽便步步上坡,远处的防火瞭望塔和信号塔都已不见了踪影,两个人的身影也慢慢淹没在茫茫丛山峻岭之中。好在天空的云比较多,遮住了炙热的骄阳,行进在山间的小路上并不十分热,但步步上坡的小路,还是使呼吸比较急促,慢慢的汗水也从额头顺流而下,沾湿了衣襟。两人一前一后,偶有几句交流,随着山势的上升,整个小路上便只有不同鸟儿的歌唱和啼鸣。
经过近一个小时左右的急行,终于来到了瞭望塔下,通过呼喊得知队友也距此不远奋力前行。稍事喘息,沿梯旋转而上,爬到几十米高的瞭望塔顶,这里应该是周围的制高点了,四周大小群山尽收眼底,县城高楼隐约可见,稻田里的塑料大棚就像一只只小船,东北面的扁砬子清晰可见,更远处的南猴石、腰猴石山也依稀可辨。本以为此行的目的地隆达峰就在瞭望塔的西侧,而当我们站在塔上向西北方向瞭望的时候,隆达山却被我们甩在了来时路上半山腰右后方向。着实让人感到有些感到意外,由于在山下往上看的时候,因距离和视觉的原因误以为此。远远望去,正面的隆达峰显得并不那么雄伟高大,可见在茫茫的森林中隆起参差不齐的石崖和峰顶一些树木。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心也仿佛悬在了半空中,随着风的摇曳,手也抓得更紧。队友此时也爬到塔顶,一同欣赏着披满绿装的美景。瞭望塔上短暂的逗留,并确认了隆达峰的位置后,便慢慢走下瞭望塔。塔下刺老芽已经长的张牙舞爪,浑身长满了刺,老蕨菜也稀疏拔地而起,便随手采摘了几把。从瞭望塔下到地面,便再也望不见隆达峰的身影了,周围高大的树木已经遮蔽了我们的视线,只能凭直觉向隆达峰的方向搜索前进。进入五月末,由于树木郁郁葱葱,对于没有明确标识的山峰已经不适合攀爬了。人在山中行走根本看不见远处的目标,只能凭借以往积累的登山经验和手机指南针等进行定向。两个人在森林里披荆斩棘的摸索,仿佛就像在黑夜里找寻一个不确定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只在我们的心里。不断的通过树的间隙,象远红外线探测一样,不停的搜索前方的目标,也通过观察脚下的地形和石头分布来判断我们所要找寻的山峰,通过不懈努力,误打误撞地还是来到了一座山脚下。远处看山,就是一座山峰,很清楚的,但当你真的来到它的脚下时,巨大的山体已和远观截然不同,往往一座山峰都是由许多座石头山组成的,在山脚下你根本看不见山峰,也不知道主峰在哪里?只能看见刀削一样的石壁和散落山脚大小不一的石头。我们在山的脚下寻路拾级而上,突出的石头,长在石头缝里的树木都是我们向上攀爬的得力助手,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登顶之后,对面一座更高的山峰矗立在面前,才晓得主峰在那个更高的山上,而我们脚下的山只是主峰的孪生姊妹一样。不过我们脚下的山也并不低,只比主峰略矮一些而已,站在这里可以清晰的凝视和端详主峰俊美挺拔的身姿。这让我忽然想起苏轼的著名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短暂停留便寻路而下,这次没有选择原路下山,而是选择了和主峰连接处顺势而下,一个是下得去,二来节省体力和时间。沿着主峰山脚边向上进行了好一阵仔细探寻,在正南侧选择了一处登山路线,山势几乎七八十度,略微显现出一条可以攀爬的缝隙,收好登山杖二人一前一后,手脚并用完全是四驱模式,几乎垂直向上爬升,当攀到一块突出的石板处时,再也无法向上了,距峰顶尚不足5米,时间已近中午11点十分,经过长途跋涉和登山,队友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决定就在峰嘴处用餐,干豆腐、榨菜、鸡蛋、蒜蓉辣酱、葱、香菜还有咖啡和水果,不能不说这是一顿别致的高空野餐,而餐桌下面就是立陡石崖。餐毕,带着些许遗憾竖降到山脚下,但心里总还有着不甘,对于登山者来说,没有达到顶峰就意味着没有最后成功,打着为下一次探路的借口,我们沿着山脚左转,看看是否可以找到能够登顶的路线,当走到山的中心位置时,出现了一条蜿蜒向上延伸地势趋缓的陡坡,告诉后面的队友原地等待,自己寻路而上,行至半山腰处越发觉得前途明朗,但山势也更加陡峭,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没有底数,便唤同伴放下背包带登山绳上来,绳子到手后,便继续向前攀登至峰顶下的一棵粗树旁,把绳子系好,把同伴拉上来。
遍寻青山无路行,柳暗花明又一峰,预赏美景豋高处,无限风光在险峰。二人携手最终登顶成功,本来午餐都吃完了,只是试探一下看看能否登上来,未成想还真的就上来了。在登山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绝路无处可行了,但只要你坚定那种不轻易放弃的信念和那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奇迹就会灵光显现。登顶的那份欣喜、满足、幸福,也只有攀登的人能够真正体味,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怀仿佛瞬间得到释然。。。站在高高的山峰之巅,极目楚天舒,群山绵延,沃野碧青,百鸟齐鸣。正午的阳光透过头顶薄薄的云雾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刚才登山的劳累和疲惫仿若烟消云散,队友懒懒的躺在山顶被太阳晒热了的石头上闭目休息,好不惬意,令人妒忌,也不见了平日害怕草爬子上身的担惊和疑虑。自己像一位懵懂的少年,在山顶东西两侧来回窜行,俯视来时的路就像一条细细的丝线,还可见有山沟里的尚未插秧的稻田。远处的瞭望塔就露个小尖尖,隐约可见信号塔那细细的腰线,因为视线的遮挡,唯独未见我们上山起点那座黄房子...
时间总是那么漫长而又短暂,再美的山峰也有说再见的时候,而每一次的分别都是那么留恋,依依不忍离去,因为对于登山者来讲,每一座山峰都独具魅力,令人心之神往,苦并快乐着。 2020.5.23
后 记
为了能够从山峰上望见山下那座黄色房子,其实就是为了找寻山峰的最高点,不久我和晓安君又豋了一次隆达峰。因为当时山风呼啸,我们虽然无限接近山的制高点,但为了自身安全起见,未能登上最高那块石头,还是遗憾的没有望见山下那座黄房子,这也为我们下次再豋隆达峰埋下了伏笔。
为了能够浏览隆达峰全貌,这次下山的路线特意选在从山的背后绕行。隆达峰背坡因地震或地壳变迁,巨石从山体崩塌,大小石块散落整个山脚。抬头望向峰顶,岩壁像刀削的一样,崖顶巨石仿佛人工摆放在那里,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礼,有些石头已经摇摇欲坠,也许这就是隆达峰从北面(背阴面)观其雄伟俊美之原因。
下山的路及其艰难,荆棘密布、乱树丛生,不时有石块伴你一跤,好在有“六只脚”作为参考,可以找寻最近的下山路线。山间小溪沿路顺流而下,发出哗哗的响声,俩人皆被这清流的声音所吸,遂放下沉重的背包,摘下汗渍的手套,用这清清的泉水洗却满脸的汗水与疲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