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卷诗词寄相思
——读任静《想要一座山》有感
文/云蒙山人
《想要一座山》是作为榆林市作家协会重点推荐项目,由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榆林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龙云先生亲自作序推荐的,是任静女士于2016年出版的又一本文集。
任静自撰的后记《在写作中治疗》,特别感谢诗人,评论家黄钺以独到眼光让自己的散文集在强手如林的筛选评比中脱颖而出。“任静的性情文字、红尘文章既褒有了一个女性的柔绵,也展示了一个作家的开阔。她的《众里寻你》《祭夫文》都让我流下了泪。她的文字具有如下特点:文字干净、内容饱满、境界开朗、题材多样、富有特色。”
任静自己则说,“文字之于女人,常常是自迷自误的陷阱。我写作,是因为我喜爱,我需要用写作来充实生活。我试图用写作把简单的自己和丰富的世界联系起来,用写作督促自己早起。写作于我是一种呼吸,依赖于这个呼吸才能生存,从这个角度讲,写作比发表更重要。写作于我,不为遮丑媚人,只是潜入美丽的文字,可以揪出瘀伤与痛楚,自疗。”

《想要一座山》每一辑的开篇都有诗词作为引导,大多篇目常有诗词画龙点睛。打开这部散文集,你仿佛行走在诗词的宝库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认真捧读这部由“浮生若梦、静听花开、啜饮乡愁、四季风景、一语暖心、红尘走笔、心之蔷薇”七辑80余篇组成的散文集后,心头泛起一句话——满卷诗词寄相思。
第一辑《浮生若梦》表达的是任静始终思考的人生意义问题。“我像热恋着太阳的向日葵/日日朝着你离开的方向祈祷/只要你偶尔回眸/一条流蜜的河流,便会蜿蜒在心脏深处……”。散文《众里寻你》记述了一场旷世绝恋。“当她得知他依然活在人世上,她的眼泪瞬间流淌成河,哭过之后,便像孩子一样破涕为笑,泪珠儿挂在睫毛上,一颤一颤的,让在座的嫂子们一阵阵心悸不安。谁也没料到,她竟然没有心生一丝怨恨,因为他太爱他,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可以再次见到她英俊的白马王子,她怎么能怨恨他?他还活着,他没有残疾,他的生活幸福美满,不正是她这么多年所期盼的吗?她不会唱众里寻你爱是唯一的指引,她只会唱火辣辣的信天游,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他握着她粗糙的双手,四目相对无言。此刻,他的眼里流转的尽是难以言传的歉意。”这两个人虽错过了同床共枕,举案齐眉,却在心意相投的碰撞中体会到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灵魂契合。
第二辑《静听花开》充满着浓浓的禅意:“风里/一季桃花打苞/任蒙蒙烟雨扑测/忧伤像蓝色蝴蝶别针/在衣襟上微微战栗/我坐在云端/不敢惊扰你满腹惆怅/只把耳朵叫醒/侧耳倾听/三月花开。”以在网络上留言、点赞、转发量都很高的《乡野一溪云》为例:“乡野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得失权衡,没有欲望纠缠,没有扰心动魄的东西。乡野只有安静闲适,只有清新的露珠,只有泥土的馨香,只有接近人类魂魄的地气。喜看稻椒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不要考虑身份高低贵贱,不要顾虑囊中饱满或者羞涩,也别计较家乡的山高水远,放下俗务,放下羁绊,放下名利的缠绕,远离欲望的诱惑,常回到曾经生你养你的乡野去看看,扯一缕山野清风,裁一溪洁白流云,捧一掬清冽甘泉,摘一枚枝头明月,静养心灵。在清风徐来之处,明月姣姣之所,自有静气。天高地远,月色通幽,风声渐老,戾气散尽。在宁静乡野,满山花,一溪云,足以勿我两忘。”读到此处,怎能不让人想起“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词句。这意境、这胸怀,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底气,纵然是清照的婉约、东坡的豪放,也不过如此。

第三辑《啜饮乡愁》是游子唱给故土的深情恋歌。“仿佛萤火虫点亮了灯盏/和我的梦想一起闪烁/等雁阵飞过时/大地恍如展开展开一纸素笺/刃芦苇写意秋光/芦花举着满头雪/咂摸一壶新疆的包谷烧/故乡醇厚的滋味/使我浑身散发出泥土的味道/甚至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也打上泥土的烙印。”诗词在这里被恰如其分用作散文题目,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暮年的余光中看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在浪漫的席慕容眼里,乡愁却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只要老屋还在就可以盛放浓的化不开的乡愁,故乡永远故乡就永远是故乡,可以随时让任性的孩子,回去追寻叠印在梦里的童年的时光。然而时光毕竟老去了,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已是断壁残垣、荒草萋萋,老屋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他老的快要坚守不下去了,她再也无力将苍老的手高高举起,搭成凉棚,望向远走高飞的子孙。村庄里的老屋一间一间的相继坍塌了,也许他再也等不来当年儿女成群、牛羊欢叫的盛景。”读着这样的散文,孟郊的《游子吟》时时刻刻在你的耳边回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乡村的老去和没落,其实是乡愁的淡忘。任静的忧患与担当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含蓄而集中的表达。
第四辑《四季风景》是似水流年在任静眼中的独特观照。“从初春走来/走过葳蕤的夏/迈着轻盈的步伐/不奢望/一场轰轰烈烈的遇见/素颜雅静/盛开清欢 或寂寞/只为有你喜欢。”在任静描绘的四季里,我独爱冬天。如《初冬即景》:“时令的更替,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刚刚还沉浸在秋天丰收的喜悦中,初冬已经撩开季节更迭的幕布,踏着醉人的脚步悄然来临。”“初冬有着诗意和灵性,有着深深浅浅的画意,浓浓淡淡的诗情,让人无限遐思。”“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冬天是一个韬光养晦的季节。冬天是隐忍敛性的季节。冬天更是积蓄能量的季节。人生初冬,生命虽然已不再色彩斑斓,却由于积淀了岁月的风尘而显得更加宁静、从容;人生初冬,由于经历了风霜坎坷,少了一些浮华与矫情,多了一些豁达、刚毅,在枯萎凋谢中显示着不屈的生机,酝酿着春天的希望。踏着丰厚而松软的树叶,仿佛走过岁月的素锦流年,我恍然听见初冬说,我的内心深处有个春天。”假若这春天是冬天自己呼唤来的,是不是比雪莱的“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陡然提升了一层境界?这就是任静,从诗词里走出来的不一样的任静。

第五辑《一语暖心》是作者关于亲情的美好回忆。“寒冷而悲伤的时候/送你一团火炉红/盼望者热情的颜色/煨暖你/失意而寂寞的时候/送你一束绕指绵/犹如母亲的丝绸裙/轻抚你/窗前那架绿萝/为你而绿/阳光在叶片上缓缓流淌/只为带走你的忧伤/让我为你/种一丛鸢尾花/蓝蝴蝶轻盈的飞翔/是爱神从耳畔掠过。”读读这篇《我寄愁心与明月》吧。“宁静的月夜,耳畔恍然响起祖母熟悉的声音。祖母离开我整整八年了,今夜她会乘着圆月回来看望她的孙女吗?慢慢走上一座石桥,一轮皎洁的圆月映在平静的水面上,触摸着石栏上绵软的青苔,我仿佛握着竹祖母瘦弱的大手。”“月是故乡明。怅望南山,我的心早已飞回故里,要为祖母的坟头敬献一碟最可口的雪花。”自古而今,关于明月的诗词真是美不胜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任静的这轮明月,是寄给祖母的,是传承了母亲生命的那个人,自然是别有一番相思在心头。
第六辑《红尘走笔》是作者关于友情的深情颂歌。“没有诗人的才气/也没有女神的容颜/我不是戏子/无需油彩遮面/却天生一颗戏子的心/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看看这篇《云中谁寄锦书来》。“在我的书柜里,收藏着许多信件,有杂志社、报社寄来的用稿通知书、退稿信,有读者和作者写来的感谢信,也有许多朋友寄来的信笺。”“一纸薄薄的信笺,一个普通的信封,一张纪念邮票,传达的都是珍贵的情谊,寄托着一缕相思,一种怀念。床头一本宋词,翻开的一页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雁字回时,一位清丽绝尘的女子,眉间隐隐轻愁,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声喟叹,恍然穿越千年的岁月而来。”从这篇看,任静是被唐诗宋词勾了心、入了眼、蚀了骨,诗词已经成了她的心尖子、眼珠子、肺叶子、命根子,如同呼吸一样,一分一秒离不了。
第七辑《心之蔷薇》更像是任静说给自己的悄悄话。“当晚风叩开心灵之时/玻璃上滑落/一抹夕阳/那是自然温柔的亲近/一只吐蕊的心新绿/路旁不知名的小草/甚至打湿衣裳的雨滴/也会以单纯的姿态打动你/他们无意中用宁静/铺就一条通往灵性的小路。”如《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有味,读苏子,感受其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懂得享受人间清欢,得意时不尽欢,失意时不丧气,感受挫折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即使是今天,也要有如此心境,在尘世中行走,不沾染一丝尘埃的清明心境,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乃人间真味。”这也正印证了任静所说,“写作渐渐变成为一种需要,为了进入一个特别的境界,为着安顿动荡浮躁的灵魂,为了忘记某些东西,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不虚。我想,这本身是一种视野开阔的表现,是我应该执着坚持的方向。”

满卷诗词寄相思,琵琶声停欲语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厚夫指出,“任静的散文以独特的视角书写,她的作品大多有深刻的童年和故乡的印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地域色彩。事实上,拥有童年和故乡的人,都是捧着热爱生活的真心来写作的。”
在这篇读后感的末尾,我想冒昧把任静女士的主打文章《想要一座山》深入解读,为拙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寻找“相看两不厌”的惬意;杜牧需要一座寒山,感受“霜叶红于花”的灿烂;陶潜需要一座南山,滋长“采菊东篱下”的情怀;杜甫需要一座泰山,激发“一览众山小”的壮志;王维需要一座空山,安放“随意春芳歇”的追求……而任静,需要一座秀山,领略“寒尽不知年”的人生况味。
凭着文学这对隐形的翅膀,底气十足的任静“想要一座山”,因为她需要一座山;才华横溢的任静“想要一座山”,因为她能攀登这座山。一定会有这样一座山存在,因为任静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她十分确信那山正在用山泉激石、风吹树叶的声音轻轻呼唤、耐心等待她的到来我们也坚信,只有这个女子能让这座山的每一片绿叶、每一股请清泉、每一缕流云都焕发比诗情画意更烂漫的光彩。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教坛耕耘33年,绝不凑合;自发教研23年,成果丰硕;兼职文史13年,普遍认可。本职之外喜欢追光逐影、舞文弄墨,愿结识更多求真、尚善、向美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