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苏东坡这一次离开朝廷外任地方官,累计算起来一共五年时间,却先后担任了杭州、颍州、扬州和定州四个地方的知州。
其中杭州的任期最长,二十二个月;其他几个地方多为半年左右:颍州七个月,扬州六个月,定州七个月。

虽然处在频繁的调动当中,但苏东坡依然竭尽全力地想办法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其中最可称道、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杭州时期对西湖的综合治理改造工程。
这个工程不仅体现了苏东坡作为地方高级官员体恤爱民的仁政之心,勤政善政的为政之才,也体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诗人情怀。

西湖改造工程将苏东坡的仁爱之心、为政之才、文学之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这篇将近四千字的奏章中,苏东坡详尽地分析了西湖对于杭州的五点重要作用,综合起来看就是: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美丽的眼睛,是杭州最引人入胜的美景;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农田灌溉、居民饮水的主要资源;
从朝廷的角度而言,西湖是百姓为皇帝放生祈福的重要场所;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西湖是酿酒上税的重要来源;
从水利的角度而言,西湖还是保证运河通畅的重要水源。

然而长期以来,西湖的淤泥严重堵塞湖底,水草遮蔽大半湖面,不仅阻碍水运,损害水质,隔断水源,而且大大损伤西湖的美观。
苏东坡感叹,再这样下去,二十年之后西湖就不存在了,可是如果杭州没有西湖,就好像人去掉了眉毛眼睛,还能叫做人吗?
可见,无论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还是从水利的角度、文学美学的角度,都必须治理西湖。

拯救西湖,这是一次民生的拯救,也是一次文学的拯救。
目标定下来,苏东坡立即着手筹措人力经费,他初步预算,疏浚湖底淤泥、铲除湖面水草大体需要二十余万工。
他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米粮折合共一万余贯、石,大体可以调动十余万工,空缺的部分还需要朝廷予以解决。

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策划,苏东坡与众位官员想出一个一举多得之策:
将这些无处安置的湖草、淤泥在湖的西侧筑起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为里湖外湖。
修筑起这条长堤有这样几大好处:

一是解决了淤泥水草无处安置的难题;
二是沟通西湖南北,缩短交通路程,从此人们从湖的南岸到北岸不必再绕湖三十里;
三是在长堤上修建跨虹、望山、映波等六座桥,沟通里湖、外湖,再在湖中种植芙蓉、堤上种植杨柳,
另外再修建九座亭阁,这样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新的风景线。 (待续)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东坡 [宋]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