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溝流月」/張健
張文峰兄這張字落款的時間是辛卯初秋,我得到的實際時間為二0一一年國慶長假後。大約在十五六號,文峰兄應永定遊萍之邀到永定看土樓。我和雪娥去武夷山接了河北羅華,遊過武夷山等地方後,到永定與文峰兄會面。在永定喝酒,文峰送我這張他的自作自寫的詩和字。

我和文峰兄一九九O年夏天在成都參加全國人口家庭報刊研究會第二屆年會時認識。一九九一年五月一起參加在西安的第三屆年會。會場和吃住都在止園飯店,這次會上開啟的各省表演節目聯歡晚會這一形式此後延續多年。在止園西樓,全體參會人員按省市區分成兩隊,各出節目,或歌或舞或說笑話故事,高潮迭起。聯歡會後,大家情緒亢揚,文峰兄邀我和尚昱、韓川江、羅華、徐麗雅一起走到青年路,在路邊找個小酒館喝啤酒。五六個人快飲快談,都喝得昏天昏地,踉踉蹌蹌相攙著邊唱邊走回到駐地。會議閉幕會餐,東道主在西樓請大家喝西鳳酒,那時名列十大名酒的五十五度西鳳酒一瓶不到十元錢,藍色玻璃瓶裝,嗅起來味很沖,入口也辣,但辣過之後餘味卻很綿長。大家相互敬酒,依依不捨,女同胞有好幾位都忍不住流淚擁抱。文峰兄回廣州後,在廣東人口報寫了《醉別西樓》散文追記。此後二十年,我多次喝西鳳酒。儘管原先簡單的綠玻璃酒瓶已被豪華包裝取代,價格也升級至百元、二百元、三四百元不等的高價,卻再也喝不回當年的感覺啦。想來文峰兄亦有我的同感,二十年後寫詩,仍然不忘“西鳳三杯盡是情”。至於他詩的頭兩句我卻不敢當。一九九二年福建年會後,我因事賦閑,曾連續一天一夜開一輛日產的皮卡車送到廣州,賺六百元錢。文峰兄對我的突如其來極盡地主之誼,親情款待。所以詩裡的“俠氣”二字,我今天原字璧還並叩謝當年!

一九九六年我重回年會,在湖南遇見好幾位多年一直相互惦記的朋友。張家界索溪峪,我們在賓館外一個小溪邊的小酒館喝乾兩瓶東道主湖南人口報總編榮筱平特備白酒後又拼啤酒。鏖戰到深夜,榮總編忙完會務穿著白色的連衣裙來招呼我們回賓館。一群人在索溪峪天鵝絨一般的夜幕下行走,年輕貌美的女總編那一襲白連衣裙特別讓人有感覺。文峰兄回到廣州後,寫了一首有關索溪峪的夜晚和白連衣裙的散文詩,投給榮筱平,登在湖南人口報。

我一直都知道文峰兄不僅歌唱得好,還會作曲,旅遊散文和散文詩出了好幾本集子,現在還是廣東省僑界作家聯合會會長。在永定得到他的墨寶,才知道他毛筆字流暢俊朗、功力不凡,古體詩不僅格律中規中矩,而且文從字順,爽利膾炙。文峰兄庚虎年生,多才直率,認識二十年,始終保留著文青本色。他男中音略高的專業級歌喉是年會從不改變的節目,每年如果文峰兄不在酒酣之時為大家獻一首《草原之夜》,好像會議就沒有開好。報刊第一次改制,我們由報紙轉雜誌,廣東人口報直接就改成內部發行,文峰兄也調離到宣教中心。錯過了幾次年會相聚,他自己很失落,我們大家也很失落。二OO八年夏天,文峰又回到報社,他第一時間就給我打電話通報,並且迫不及待就帶著編輯部的同事到武夷山。此後年會又有文峰的歌聲了。二O一一年五月,福建《人口之聲》再當年會東道主,他在辦退休,仍然拖賴著到會,為人口家庭報刊研究會唱了最後的歌。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想到三十多年辦報刊以及人口家庭報刊研究會二十年的往事,宋人陳與義《臨江仙》的句子就浮起心頭。當年各省人口家庭報刊應時而生,曾經有過一度很輝煌的時期,也聚集了蠻多人才。大家雄心勃勃,各顯神通,很多省市的人口家庭報刊不論在發行量、內容和印刷品質方面,都是所在地專業報刊的領先風氣者。不過應時而起,難免應時而落,天道如此,怪人不得。我今天因文峰兄的字,半夜在電腦前敲打舊事,述而不怨,只記喝酒,感到與陳與義氏的“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有些許的相似,如此甚好。
庚子正月初三半夜十一時打字,完稿已在次日零點五十二分,德草居識

又記:五月二十日,加文峰兄微信,殷殷敘舊,我還翻看他今年所發的朋友圈。文峰兄當日就把我拉進由幾位各省人口家庭專業報結成的朋友群,第二天中午,又在朋友圈刊發他這張詩作照片。我寫了幾句評論回應説:“與文峰兄近十年少通音問,昨日聯上微信,歡喜敘舊,夜半失眠。此時文峰兄發表他二O一一年十月來閩寫贈詩作的照片到朋友圈,可見念舊之心兩地相同也。因不顧淺陋寫順口溜四句鳴謝:“廿年集會識群賢,詩酒高歌君領先。舊句十載驚彈指,幾回魂夢醉止園。”
庚子閏四月初一德草居張健
(摘自张健将付梓的书藉《德草居书畫集》)

1991年5月第三屆中國人口家庭報刊研究会年会在陝西舉行。圖為會後游覽乾陵留影。左一为《广东人口报》总編輯张文峰、右一為福建《人口与家庭报》总編輯张健。
~~~~~~~~~~
張健與《德草居书畫集》/华琴之
余此生庸庸碌碌,倒是認識了不少人,大抵泛泛之交。或以工作为媒介,或由于利益之相互作用,席散茶凉,且為过眼雲煙矣。然亦有少數例外者,至今鴻雁不斷,乃真朋友也,张健便是其中之一。此君曾戎马多年,故為人处事均有豪俠之气。一九七八年退伍後分配在福州市統戰系統當駕駛員,期間报讀電大並轉幹部,却无意在機關寫公文,一九八五年調省計生委參與創辦福建《人口與家庭》報。其为人誠恳谦冲,雖睽違數載,每在忆念之中。
张健「馬放南山」、含貽弄孙之余,仍不改初心,將历年蒐集珍藏之字画編纂成书付梓,定名為《德草居書畫集》,余有幸先睹為快也。
此書畫冊集錄老老少少共六十二位作者,大大小小約一百二十件作品,記載其四十年風雅人生,并力求每一張每一件都“有溫度,有感情”。于是乎一掷万金拓裱拍照和編排這本書畫冊,令人肃然起敬。
張健收藏之書畫中,既有與啟功先生同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之潘主蘭先生等書畫界名家巨擘力作,亦有福建同道書畫創作者之友情贈送。更有林則徐玄外孫、清末洋務運動重臣沈葆楨的曾孫、國家當代名老書家沈覲壽先生大作……林林总总,蔚為大觀。余窳陋之作亦忝列其中,并配文以记,文中雖多有溢美之詞,然其拳拳之心,摯熱感人,每每泛起親切懷想。倏忽三十載,正是「長溝流月去无声」,张健大作,且成人生之珍貴屐痕矣。庚子初夏華琴之謹識。

圖为1996年在福建舉办中國人口家庭報刊研究会年会,部分代表合影于「老君岩」。左五為张健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