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舅舅侯廷峰
晚餐后,自斟自饮一壶暖热宜人、汤色明艳的普洱,胸中尘埃尽涤,一个沉静美好的夜,便来临了。
窝在沙发上翻看张晓风的散文,书上一行行迤逦而来的文字,仍如多年前与我那般投契。隔着岁月无数重的帘栊,她在文字中的样子,依旧是那么亲近、雅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馈赠?
她说:“低眉信手续续弹”该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好的写照。
原本烂熟于心的白居易的诗句,突然在今夜将心底的某根弦拨响,灵光一现,便想起了我的小舅舅。我将其改之为:低眉信手续续画。送给我的舅舅,印证他在喜欢的书画之路上的所有坚持。
低眉,是一种态度。是远离低俗,拒绝浮躁;是诚心诚意,澄怀观道;是遗尘世而独守志的卓然风姿;是心同野鹤与尘远的高贵情怀。
信手,是一种娴熟。是一气呵成,使转自如;是熟极而流,气息条畅;是神妙独到秋毫边的酣畅淋漓;是掷地可作金石声的雄强笔力。
续,后面又一个续,便是至永至恒的坚持了。
低眉,信手,续续,画。我认为这七个字,可以将舅舅这么多年的书画之路缕述无遗。
对画,我是一窍不通的。脑子缺灵性,手更笨得要命。从小到大,我的美术本经常是触目惊心的潦草难看,永远的胡涂乱抹让我异常尴尬。每有手工作业,必是妈妈和弟弟代劳完成,他们都生得巧手,拉起笔,照啥画啥,不脱大样。
小舅舅则自不必说,我眼里他似乎生来就该是画画的。打小的记忆里,他在我眼里就等同于画画。八十年代,家里的洗衣机、电视机,是特金贵的物件。母亲每每会隆重地做一个美丽的罩子,煞有介事地将他们遮盖起来,这样一来,那些机器就更是一副尊贵的样子了。母亲精心缝制的罩子,会有美丽的褶皱,和颜色鲜艳的刺绣,更有舅舅用特殊颜料画上去的永不败落的鲜活花朵。惹得邻居婆姨女子们一哇声的羡慕,我便常常在这羡慕声中愣愣地把自己的两只手翻来翻去看半天后,报以一声叹息。
天赋这东西,简直就是个古怪的家伙,总令小小的我为自己充满忧伤的同时,又为亲人感到无比的荣耀。
人常说江山如画的地方,易产生画家。我们的家乡,地理位置属典型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不要说江山如画了,穷得就压根没有江,一条毫无气势的瘦河流,携带着上游的泥沙,缓缓的穿城而过,名字还偏偏叫做窟野河,这没有一点艺术气的名字,简直令唯美主义的、热爱文艺的我有些泄气。虽如此,我依然喜欢这条属于小城自己的河流。再说那山吧,小城倒是一东一西各有一座,可既无壁立千仞的雄奇,又无间生杂树的葱茏。只有嶙峋无序的乱石随意堆积,一派丑陋的苍灰色。跟人家常常说的青山隐隐,相去甚远。倒真正应验了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城的山,历来是众神云集的山,寺庙连绵不绝,香火一直很旺。虽没有如画的美丽,小城人对这山却有许多偏爱。
故乡没有江山如画,却出了舅舅这样的画家,故乡拿了什么别样的美来滋养他?敛神静气地去到舅舅清旷明丽的画里找答案吧。
他用粗线条勾勒出的殷切灿红,厚实饱满的南瓜,不正是这一块土地上随处可见的丰硕吗?
色若金黄,上细长、下浑圆,错落有致的葫芦,不正是外婆曾与某年手植下的那一株吗?
绚紫晶莹,粒粒可数的葡萄,在画纸上犹似风中一样摇摆,不正是屋前那架老葡萄结出的果实吗?
尺幅之上,颗颗饱满,色若醉眠的晚霞一样的诱人大红枣,不正是这一块土地的驰名特产吗?
却原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之灵,人心相同。所感浅浑深清之差,所遇凡俗神奇之别。便造就了鸡鹤、云泥之分。所幸者,舅舅既能感知自然之美,又得遇真正高古雅士为师,加之坚信勤则不匮,低眉练信手,精心续续画。时光流逝中,满纸云烟自呈非凡。与画界渐显鹤立之势,自不待言。
观舅舅作画,甚是一趣。才见其静如处子端详白纸,猛然间便动如脱兔挥毫泼墨。看似用墨轻松,随心随意;实则笔下轻重,墨色浓淡自是纤毫不苟。觉来落墨不经意,纸上风雷已自现。你道这一笔一笔果真随意而为?却应知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挥而就的潇洒从容,该是多少个日夜不断修炼,才修来这构形俊美、笔清墨润的心动时刻。
“在遥远的地方,一切虔诚终必相遇。”
我虽鲁拙,观舅舅的画久了,竟厌弃鄙视了那种画面颜色绚烂纷繁,构图延展到浓密的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什么富贵牡丹图之流。自然而然摒弃了这种纷红骇绿的审美,而自觉趋向于亲近以形寓意、笔厚墨沉的写意精神。这墨色居然无声地浸润我逐渐清明、深远。相信只要静以求之,一切浩然堂正之气,终会扑面而来。
今夜,我读张晓风的散文集名为《一一风荷举》。中秋节,舅舅特意送我的画,恰恰是一幅端庄华美的墨荷。他题字:污泥不染称君子。并认认真真写上外甥晓燕存念。夜色下,看着这幅清爽的墨荷图,忽然诗兴大发,随手写下这首《赠舅舅》,用短信发给他。
下笔天然颜色清,
挥毫泼墨醉此生。
丝竹盈耳意兴昂,
香茶一杯且自斟。
这世间的因缘聚会呀,常常就是这么巧妙。人道是,文人相交一张纸。他在纸上作画,我在纸上写字。纸上的风流云散,使我们原本深浓的血缘气息更加亲密。
只希望,这一种幽远清旷的情怀,永远地留在---我们的纸上!
(备注:本文曾发表于《香港商报》、《海外文摘》文学版,入选《中国散文大系》)

作者简介:
薛晓燕,女,1974年生于陕西神木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出版有散文集《万千灯火》、《寻常》。曾多次在《文艺报》、《中国散文报》、《北京文学》、《阳光》、《散文选刊》、《延河》、《草原》、《海外文摘》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荣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散文类二等奖。2011第六届煤矿文学乌金奖。2011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二等奖。

本期责任编辑: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