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的光芒照耀心灵
——谈“三名”素材运用
文/卓尔
名句名人名著是卓尔“三名作文法”的主要素材,也是整体构架、联缀成篇的筋骨肉。但是如果不能弄清主题和素材的关系,不能从素材中剥离,抽象,提升到情感高度和思想高度,而是纠缠在素材本身,“三名作文法”就会流于庸俗化。

先说几种不好的现象:第一,掉书袋,卖弄学问,只见别人的东西,看不见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国学家范曾大多数文章就是这种,经史子集信手拈来,满腹经纶,下笔千言,自己的认识被淹没在重峦叠嶂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二、照搬故事,不见精神,典型“学生腔”,中学生作文之通病。不管那个名人,从头到尾描述一遍。到底故事重要还是人物精神品质更重要?要突出文章主题显然只看讲故事还不行,而需要通过抒情议论挖掘精神品质。比如樊锦诗,我们写奉献主题,她怎么构建“数字化莫高窟”、怎么进行断代研究、怎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等,给主题有一点关系吗?没有。所以舍弃不用。她放弃京沪大都市生活,扎根戈壁荒漠40余年,艰苦卓绝,砥砺前行,夫妻20年南北分离却不改初衷,把最美的人生奉献给敦煌文物保护与继承。大家看,这些材料才是最能突出中心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使用无差异、重复性材料,从而淡化了主题。一个主题需要古今中外,名人、名句、名著,历史,科技,从各方面包装,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整体化,立体化,圆满化。这跟画画一个道理,一座山需要花草树木、人物、动物、溪流瀑布,云岚雾霭,不同角度,不同视觉去表现,才会绚烂缤纷,生动活泼。同类人物用了邓稼先,就不要再写程开甲,写了张静静,就不用李文亮。同时代的用了陆游,可以不用辛弃疾。古代用了范仲淹,当代可以用钟南山,中国用了屈原,外国可以用布鲁诺。要力避同类重复。

怎么驾驭素材,突破素材本身,突出中心呐?中国哲学特别重视“体与用”关系,体就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用是外在的,表象的。人物故事是用,精神品质是体;名句是用,它的内涵是“体”。写作就是要挖掘根本的、内在的东西,灵魂的东西。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本身就是盲人,属于弱势群体,被救助对象。自己靠按摩服务支撑自己生活。可贵的是,她把自己技术传授给别人,让同样弱势的100多姐妹弟兄有了生活依靠,可以自食其力,解决了弱势群体就业问题,这是多大贡献啊。更可贵的是,她把辛辛苦苦挣来的370多万捐赠给社会,造福人民,她用勤奋的双手创造着自己幸福,也缔造着他人的未来,真正实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这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正是传统文化精神最可宝贵的“奉献”精神。同学们看,我没有纠缠于她的故事,而是从文化精神、道德品质去挖掘灵魂深处,这才叫写作。故事是客观的,而感悟和评价是主观的,作文必须有“主观”表达。

在写法上,抒情式描写和议论式叙述,是高级写作,“体用结合”,直奔主题,节省笔墨,中心突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对根的感恩与回报,心怀感恩,奉献与牺牲就无怨无悔,心甘情愿。议论直奔主题,一针见血。
卓尔 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