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子坟~~一个消失的民俗
荆山

随着布谷鸟‘’算黄算割‘’的鸣叫,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连年战乱灾荒的年代,我爷爷的爷爷是怀惴着吃饽饽的梦想,挑着担子从山东临朐拖家带口行程1000多公里来到渭北平原清河畔开荒种地的。

我的先辈们一生的梦想就是看到自己辛勤的劳作变成为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为了吃上饽饽,几辈人再也没能回去过山东老家,将自己化为了异乡的土,永远留在了关中大地。

在我查阅阎良的山东人民俗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文史专家李飞撰写的新麦子坟~消失的民俗这篇文章。全文如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每年夏收过后,我见邻村的山东昌邑籍移民后裔端着木盘,盛放着几个大饽饽去上坟,很是诧异,心想这是啥日子,为啥上坟呢?回家问过母亲,才知道这是山东人特有的民俗——新麦子坟。

中国民间的上坟一年有除夕、清明、中元节、十月一、冬至等,大概五六次,只有这一个是和粮食直接联系,并且直接以粮食——“新麦子”来命名的。这个特殊的节日具体始自何朝何代,已经没发去考究了,或许与农耕文明同寿吧。新麦子坟在山东老家是个普遍风俗,延续至今。在关中地区的山东移民中,这种风俗仍被一部分移民后裔延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便对于逝去的先人也不能马虎。山东人每年在夏收完后,都会用新麦面蒸饽饽,带到先人坟前,让先人先尝一尝新一年的麦面,让他们知道丰收了,子孙不愁吃,以表孝心。这个节日是没有固定具体时间的,一般从农历五月底开始,六月初六是最后的一天,过了这个节日上坟,就不合适了。

这种民俗在阎良一些山东村被延续下来,有的山东村年轻人早就不知道新麦子坟是咋回事。三合村昌邑籍的焦宗来(1942年生人)说:“山东人对先祖敬畏,上新麦子坟不能马虎。俺爹1986 去世,此后我们连续十多年都上新麦子坟。每年新麦子下来,蒸出第一锅饽饽,就要到爹坟前祭拜,把丰收的喜讯告诉他,请他吃最新的麦面。有时农活忙不过来,我母亲就拿些饽饽,到爹坟前烧些纸钱,和俺爹‘说说话’。这几年已经不上新麦子坟了。”三合村高密籍秦福涛说:“这几年上新麦子坟的少了。因为麦子收后直接交到面粉厂,吃得是新麦子还是陈麦子也不好区分,有的人索性买些馒头到坟前祭拜先人,心到了就行。”

新麦子坟是山东民间的传统,它向人们昭示着家族的兴旺和对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说还是对这麦收的一个总结。
新麦子坟的习俗逐渐在消逝,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还在,对风调雨顺、丰收年景的期盼和渴望没变。(李飞 文史专家,西安市阎良区文体局副局长)

新麦子坟是后辈们一种对亡灵的念想,是一种孝道的传承,当金灿灿的麦穗转换成香喷喷的大饽饽馍时,这第一口麦香是要留给先人们去品尝的,毕竟我们的先辈们是为了后人能吃上大饽饽才历经磨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