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戏
作者:静待花开

窗外淡淡明黄的光阴一毫米一毫米在悄悄流淌,悄无声息。就在我慵懒迷糊听着“诗三百”之间,屋子里的光线暗下去了,广场上的盛世太平之音传了过来……,愈发不想起身了。自知金乌西坠,倦鸟归林,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天!
有人在唱秦腔。我细细地听,慢慢地品。我是喜欢秦腔的。从喜欢剧本描述的故事到喜欢舞台的服装、头饰、化妆再到喜欢舞台上的动作、唱腔……。最初是懵懂看戏;然后看剧本了解剧情;再后来热衷画唱戏的服装头饰脸子。后来有一段时间迷恋唱戏,初中时曾和一个玩的好的同学君梅一起通过录音机学唱《赶坡》、《三对面》、《悔路》、《卖水》、《窦娥冤》、《游龟山》、《游西湖》片段……。学得最熟的的是《赶坡》《三对面》《窦娥冤》,当然和君梅相比,我只是喜欢,君梅却是实实在在的痴迷。后来君梅初中毕业就去村里剧团唱戏了,第一次登台就赢得满堂彩,她在台上唱,我在台下激动的像是自己上了台。而我终于因为读书也因为胆小便慢慢冷却了唱戏的心。如今虽仍旧喜欢听喜欢看,但很久都没有再张嘴唱了……。
家乡有座四方的堡子,又厚又高的土墙,三个出口,如今堡墙被破坏的存留不多了。堡子中央靠西有座考究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北面是戏楼,村剧团每年正月就在这儿唱戏。戏楼背靠西堡墙,右临北堡墙,所以每年正月唱戏时节,又宽又高的堡墙上坐着跑着调皮捣蛋的顽童;堡墙下蹲着喜欢看戏也喜欢晒阳婆的老人;中年人就在戏楼院子里或站或坐看戏。戏楼和四合院的外面是商店,磨坊,医院……。 所以,堡子里面就是家乡的贸易、娱乐中心!堡子是清代张姓大地主修建的庄院,当然历经岁月剥蚀,历史变迁,自是饱受沧桑,如今并不完整了,但当时的雄伟壮观,坚不可摧仍可见一斑。我小时候听爷爷说,修建堡子的用途主要是防盗贼防土匪。这一说法在我看过电影《1942》之后 得到深深地认同和证实。乱世之中,人人自危。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是也。小时候我以为凡是地主都是坏人,凡是土豪都是恶霸。后来我问爷爷,那个堡子里住过的地主张雄是不是特别坏?爷爷说七超子不是坏人。地租出去让人种,确实收很多租子,但不逼人。青黄不接的季节,还经常站在堡墙上看谁家烟洞没冒烟,没冒烟就说明没粮食了,就打发人送一些粮食。这种说法让我知道了地主当中也有好人。后来大姑说她小时候跟她爷爷(我太爷)去过七超子家,张家两个女子辫子很粗,很漂亮,住在四合院旁边的二层木楼上。说在地主家她吃了特别香的油饼子。我很惊讶,地主家竟然也会和平常人一样对待客人。所以慢慢地觉得并不是所有地主都凶神恶煞,仗势欺人。听爷爷说张姓地主一家在解放后就搬到北滩的砚台山一带了,据说其后人如今还是人中翘楚居多。果然基因是强大的,地主之所以成为地主,自是有其睿智勤奋的主因的。
堡子后来就成为公共场所了。四合院是村委会办公的地方,他家的后院改造成卫生院,北面的偏院子成为加工修理厂,其他的房舍,成为商店、磨坊……。经过多次的修建完善,堡子里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市已经颇具规模,蔓延扩展到堡子外面的周围。四合院经过修缮,保存完整;戏楼因为年久难修,所以已经原址重建。只是戏班子已经不具备当年的规模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所以,看戏的人好多!孩童们凑热闹;老人们真看戏;年轻人也会乘着看戏的机会,瞄对象!瞅准盯稳,托人递个话或带封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多美好的姻缘,都是在看戏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回眸之间成就的。所以,那个时候的正月,热闹神秘;那个时候的正月,戏台上演着才子佳人,戏台下的姑娘们春心萌动小伙们摩拳擦掌。姑娘们会在戏台上唱秦腔且一展歌喉;小伙子则乱弹吉他跳霹雳舞,这些姑娘小伙吸引了更多姑娘小伙的目光……呵呵!这些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呐!因此上,乡村自由恋爱的黄金时代,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唱戏的那段时间!哈哈,怎么就想起了这些呢?现如今,电话扣扣微信,联系方式太多了,你盯着我看我盯着你看太容易了,太方便了。但,总是觉得不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味道。也少了“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趣味! 呵呵,也或许是我上了年龄了的缘故吧!
那个时候,喜欢唱戏的人太多了!很多唱戏的都是“门里出身”—一家几口人都唱。同台唱戏,有时候戏中夫妻台下其实果真是夫妻;兄妹同台,父子同台司空见惯!不常见的是大伯子弟媳妇同台对唱。但有一次在外地工作的喜欢唱戏的张某回家,要唱一出他最拿手的“定生扫雪”,他演宝柱,演定生的恰好是他弟媳妇。人们都以为这戏唱不了,结果还是唱了,唱得声情并茂,精彩有趣!台下起初准备看笑话的人都忍不住喝彩鼓掌了!也是,不就唱个戏吗,讲究那么多干嘛!我父亲也唱戏,一次他唱《彩楼配》里面的薛平贵,我在台下看到他被“魏虎”打得一瘸一拐的,我就大哭,觉得爸爸受人欺负了!后来演魏虎的张表叔去我家,我说他打我爸干啥?爸爸和张表叔哈哈大笑!慢慢地我才知道,爸爸和张表叔从小玩到大,又一起劳动,一起搞副业,是最好最铁的朋友。……
现在,家乡剧团的成员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了,当年家乡的名角万引兰也年届半百了,昨天,老公发来视频,在他朋友母亲的丧礼上,看到了万引兰的身影,听见了她那圆润通透的满口腔,那婉转动人自成一家的唱法。她是我少年时的偶像,无论生角旦角,她演谁像谁,唱啥都唱得好!她父亲也是特别出色的秦腔唱者,基因遗传,衣钵承袭,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岁月厚积演技沉淀,她越唱越好了!只是,后来的承袭者会是谁呢?我的同学君梅也早已成为家乡剧团的台柱子,她舅舅她妈妈都能唱,她的孩子会不会也唱呢?大概肯定不唱吧!
今夜,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人,家乡的戏! 顿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作者简介:唐正花,网名静待花开。甘肃靖远人,教师。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