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
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
一般的道理是,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

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苏东坡在论“乐与苦”的一篇短文里,即表示此种看法: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
皆是未至时心尔。
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
求畏慕者初不可得,
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

寻声捕影,系风迩梦,
此四者犹有仿佛也。
如此推究,不免是病,
且以此病对治彼病,
彼此相磨,安得乐处。
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元祐三年八月五日书

有数年期间,苏东坡在通信中,屡次赞美他的“苏门四学士”,因此大为提高了四人的名气。
这时“苏门四学士”已是尽人皆知,他们就是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后来,又增加两个,一是李廌,一是陈师道,共为“苏门六学士”。

苏东坡在他的政论文字里,时常申论“慎思”与“公正”二义为贤臣之所必备。但是慎思与公正实为党人之所憎恶。
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他问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里是惯于说“一肚子学问”。
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你是一肚子漂亮诗文。”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

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呼曰:“对!”遂大笑。
朔党攻击苏东坡的本质是为了权力。此时正值司马光去世前后,宰相这个权力中心出现了真空地带,
朔党人物眼看苏东坡深得高太后赏识,所以借着洛党与蜀党的矛盾,试图推动整个事态朝着不利于苏东坡的方向发展。

苏东坡觉察到这场政见辩论渐渐偏离了争论的方向,开始走向政治权力斗争的时候,感觉到深深的疲倦,同时也产生了一丝恐惧。
曾经遭受过囹圄和流放之苦的他不愿意在这场口水仗中重蹈覆辙,他决心放弃眼前一切令人羡慕的职位与生活,
请求到外地去做地方官。于是他接连上了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三月十六日,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
管辖范围包括今浙江杭州以及衢江、富春江、钱塘江以西,上海市以及江苏镇江、金坛、宜兴以东地区。
大体相当于浙西路最高行政长官兼杭州市市长。

人生真是有意思,十八年前,苏东坡因为受到变法派的排挤,不得不请求外任地方官,九年中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 其中第一站就是在杭州担任通判。
十八年后,他却遭到了来自旧党内部的排挤而不得不请求外任,第一站也是杭州,这真是惊人的历史巧合!
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所担任的职务,所管辖的地区,所承担的责任都要大得多了。 (待续)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东坡 [宋]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