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岁月
第三章 走进新校园
明天就开学了,我向伙伴们打听屯子里谁在中学读书,中学在哪里?他们跟我说屯子里没有念初中的,中学校在后望杏村的坨子北面。一切都打听清楚了,开学的那天早上,我穿戴收拾整齐背上军绿色的书包刚要出门,母亲走过来,把围巾帮我带好,叮嘱我到新的地方要和同学搞好团结,不要打架。我点点头跑出去了,出家门顺着毛毛道一直朝东北方向走去,翻过一道沙坨子,远远地看到前面的村庄,走进村里向路人打听,就径直奔向学校。 永加中学座落在一道沙坨岗的下边,三栋校舍,两栋是教室,一栋办公楼和学生宿舍食堂,一个简单操场上立着简易的篮球架和两个单杠,校园没有围墙,四周是荒凉的庄稼地。学生已经上课了,一片寂静,我敲开校长室,把转学介绍信递给校长,校长看了看,和蔼地对我说:你是老区官的儿子,我早就听说老区官回来了,我姓孙你叫我舅舅吧。孙校长说着话,起身送我去教室。中学二年级仅一个班,正在上语文课,老师见孙校长来了,就停下来,孙校长说:这是新来的学生,要严点管。我点点头说老师好!老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陈显”,告诉我这是他的名字,是我们的班主任,教语文课。
陈老师把粉笔往我面前一送,叫我把名字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张晓元”三个字,算是自我介绍了。我走到后面坐下听老师讲课,老师讲些啥没听清楚,眼睛光盯着各位同学了。下课的钟声响了,同学们凑过来问这问那的,二十多位同学名字也好记,一个课余时间就记住了。中午休息一个小时,走读的同学把带来的苞米面大饼子放在炉子上烤,这就是简单的午餐,住宿的同学去食堂吃饭,我因为第一天来没有带食物,他们叫我一同去食堂。食堂里四张方桌,长条木凳,一旁的大锅里是萝卜丝汤,另一个锅里的是贴大饼子,一个大饼子,一碗汤不到一角钱,我掏出五元钱,管理员王老师笑着说,你今天免费不要钱了。
七十年代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物资严重匮乏,农村更是贫困,北方农业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谷子,冬季吃的蔬菜只有秋天窖藏的白菜、萝卜和土豆,农民能够获取的食物主要靠宅院、自留地种植一些,生产队分给一些,食物单一,生活质量低下,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