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 之 殇
文/史新柱(河南洛阳)
诵/玉华 (河北张家口)
刺目的阳光像个大火球,散发着千万亿道烈焰,炙烤着龟裂的大地。蓝天像笼盖,大地似蒸笼,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高温高热的天气,一直在豫西宜阳县的家乡肆虐徘徊…………
收麦季节基本结束,收获差强人意,也就七成左右。一亩小麦,除过农药和化肥,机械翻地播种和收割,再加上田间管理的人工投入,究竟能有多少利润,我没有仔细核算过。不过,近些年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高涨的热情逞逐年下降之势,确实是不争之实。
家乡丘陵旱地,历来是看天的心情好坏而收获多寡的!
能有水灌溉农田庄稼就好了,然而,这只是家乡乡亲们的美好愿望罢了。

数年前,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在高村镇大动干戈,兴修引水灌溉工程。在田间地头,挖沟铺设的地下管线可谓星罗棋布。南北高岭处建成多座大型蓄水池,欲从水库引水灌溉庄稼。
引水是成功的。但是,引水成功之后从未浇灌过一分将要枯死的庄稼!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家大笔资金投入的引水灌溉工程,咋就成了摆设?成了百姓眼中的刺,心中的痛!

中午在自来水龙头下接水准备做饭,接到水桶里的水让我震惊,真是触目惊心!特意拍了几张图片,让大家看看高村的老百姓吃的是啥水。混浊不堪的就像绿茶一样的自来水,绿色中泛着膻腥的红色。
当我坐在一桶混浊不堪,散发着污泥的腥膻味的自来水面前,为无法添锅做饭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亲爱的朋友啊,我的这种忧伤和无奈,甚至还有些许愤愤然的心情,你们是否理解?

高村的自来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由支部书记张长荣亲力亲为,带领全体村民修建成功的。当时,在高村及其周边村庄,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民心工程。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一心为民。不敛财肥己,做事公道,向理不向人。高村的好支书张长荣,他没有金杯,没有银杯,但是,他虽然去世好多年了,他一直在百姓的心里,他赢得了百姓们的口碑!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一个村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农民爱戴好官,爱戴清官。反之,农民最恨碌碌无为,一心想往自家口袋敛财的贪官。

高村数十年来吃的饮用水,一直是高村水库底部水洞里的渗漏过滤水,水质并不好!
五年前,政府为了改善百姓饮用水的水质,在高村北边的沟畔打了一眼深井。水质凛冽甘甜,清可见影,百姓们甭提多高兴了。遗憾的是,这眼深水井没用多久就弃置不用了。有人说井房边上的无塔供水器的容量太小,低于设定压力就自动上水,由于上水频繁,过于耗电,因此弃置。有人说深井套管下放不足,井壁坍塌,已经报废,是以弃置。众人莫衷一是,难知究竟。
每每路过井房,总是望井兴叹,无尽感慨。
重回头,高村人再次吃上了水库底部水洞里的过滤渗漏水…………
水啊水,我们生命的源泉,缺水成殇的家乡乡亲,我和他们一样,想啊想,多想吃上健康达标的,能让人放心的安全的水啊!

呆呆的坐在这桶混浊不堪,散发着泥土膻腥味道的自来水前,我黯然神伤,这是一桶难以饮用的自来水,这桶水照不出我忧伤的清瘦的脸。
太阳毒辣的照射着大地,我仿佛听到了他恶毒的笑声,我仿佛听到了阳光烈焰燃烧的嗤嗤声…………
龟裂的土地能伸进手掌,播种晚秋作物,只能等天下雨!除此,再无他法!
我还要踏上流离的行程的,但是,我终归还是要回到我的家乡的啊…………
苍天,给点雨吧!此刻,我脚下家乡的这片土地,快要渴死了…………
…………
2020年6月4号21点,落笔于宜阳老家。



作者简介 : 史新柱,河南洛阳人。常年似浮萍,心中家最重。书能启智,尤喜诗文,以诗明性,以诗抒怀,以诗会友,以诗言情。座右铭,我很普通,总在努力,力图精彩!

诵读者简介 : 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人,高中英语教师。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