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发自 诗联浙江 微信公众号平台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杨叔子院士的“绿色教育”理念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三个当今中国教育的方向、目标与途迳的根本问题。杨叔子先生不尽从教育学理论上充分论证了这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重大问题,且把传统悠久的诗教文化继承创新,置于他的“绿色教育”理念的总框架中,成为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先讨论第一个层次:杨叔子“绿色教育”理念及其诗教文化观中为谁育人的指向,杨叔子先生的系列教育与诗教论文,对此回答十分明确:为国家強盛,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公民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而育人。
----------作者题记

三、杨叔子“绿色教育”目标指向中的“当代诗教综合功能”观
杨叔子先生萃取前哲谠论与时贤卓识之精华,有所扬弃,集成创新为当代诗教综合功能说。孔子的“兴、观、群、怨”是儒学对文艺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总结性看法,“‘兴’表达了诗歌的审美陶情作用,‘观‘表达了认识察识作用,‘群’和‘怨’表达了诗歌的政治伦理和人伦教化作用。三者的统一,事实上也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层次上来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参见张涵、张中秋《国学举要·艺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05页)“兴、观、群、怨”说是儒家诗教的开山纲要,杨叔子先生根据辨证唯物认识论原则,将此易序为“观、群、兴、怨”,以表达“诗使人对外部世界的功能,即理事、待人、接物、处世等功能。”亦即诗可作用于人,从而大有助于处理好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种种关系。在吸取前人诠释基础上,对“观、群、兴、怨”作了视角独到的富于时代精神的解读。“观,接触、细察、研究、了解、认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这是一个人立世之基”,“一个真正的伟大诗人,必定尊重实际,承认实际,并努力揭示实际的本质与规律”。“群,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体谅人心,团结群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作为文学皇冠上宝珠的中华诗词就更如此”。对传统道德、习俗情感中的积极内容的艺术表达,“无不呼唤人们心灵的激情,团结奋进,同呼吸,共命运,生生不息”。“正因为诗可以观,可以群,因而必须可以兴,可以怨;可以激励向上,鼓舞前进,颂扬光明,坚定信念;可以批评倒退,鞭䇿落后,贬叱黑暗,征讨恶势;这样,就要求更可以观、更可以群,也能更可以观、更可以群。”这里显然吸取了王夫之对“兴、观、群、怨”四字间有机联系创新诠释的智慧。总体上,杨叔子先生的“观、兴、群、怨”说,与李泽厚、刘纪纲《中国美学史》对之所作的艺术社会学解读较为接近(参见该书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133页等),但又有时代精神的特色。
杨叔子先生吸取梁东先生的诗教“十字”功能论,即“启智,立德,燃情,育美,创新”。依据“育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次序”,作了次序调整,增加了“健心”,并分离了“创新”,成为“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再就是创新。之所以这么做,我认为孔子的4个字表达了诗对人的外部世界的功能,理事、待人、接物、处世等等的功能。修改后的10个字,即是诗的对内功能,使人全面发展。创新两字是外内合一的总功能。”其中的“修改后的10个字”使诗教育人功能惠及每个受教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对诗教综合功能观所及的16个字作了详尽的分析论证(详见《雏论集》〈上〉第385-392頁)。杨叔子先生的诗教综合功能说涉及到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家、民族的创新发展,并归结到杨先生的绿色教育理念的路标指向,对此,他指出:“诗十分有助于人的完善,有助人的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与创新,即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此亦即有助于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众所周知,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第一国力,当然也是国魂根本所系”(《雏论集》〈上〉第401页)。如所周知,席勒美育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物质人格与理想的道德人格的矛盾,提出了建立“第三种性格”即感性的审美人格作为联系二者的桥梁。“所以,重要的是,要从物质性格中区分出任意性,要从道德性格中区分出自由;重要的是,使前者同法则一致,使后者同印象相联系;重要的是,使前者离物质再远一些,使后者离物质再近一些,从而造出第三种性格。这种性格和那两种都有连带关系,它开辟了从纯粹是力的支配过渡到法则支配的道路,它不会妨碍道德性格的发展,反倒会目所不能见的伦理提供一种感性的保证。”(席勒著、冯至 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第三封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杨叔子先生把源于席勒的纯然感性的审美教育思想引向文化育人,使民族特色的诗教文化成为对外来美育思想与中华传统的诗教理念相融汇的本土化、当代化创新与发展。
杨叔子先生深刻而创新的“国魂即诗魂”说,民族“文化基因”说,以及“当代诗教综合功能”说,既是对“绿色教育”“为谁育人”的诗教文化诠释;也指明了正确践行、落实这一育人方向性问题的重要而可行途径。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责任编辑:程瑞文

本期主持 王 骏
本刊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 徐吉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