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发自诗联浙江微信公众号平台
【编者按】
已如栏目前言所说,按序先发第一部分:育人理念看诗教(共五篇文章)。分论杨叔子绿色教育理念所涵育人方向、途迳、方式诸方面视野中的诗教文化,明确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杨叔子上述创新理论产生的启示;对杨叔子诗教思想的多元文化视野概述。第一部分五篇文章是作者对杨先生诗教新论的“学而说”。本部分的文章由于篇幅较大,每期刊出一篇时将该文分三段编发,以方便阅读。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论杨叔子“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观之育人指向
杨叔子院士的“绿色教育”理念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三个当今中国教育的方向、目标与途迳的根本问题。杨叔子先生不尽从教育学理论上充分论证了这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重大问题,且把传统悠久的诗教文化继承创新,置于他的“绿色教育”理念的总框架中,成为其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先讨论第一个层次:杨叔子“绿色教育”理念及其诗教文化观中为谁育人的指向,杨叔子先生的系列教育与诗教论文,对此回答十分明确:为国家強盛,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公民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而育人。
-------作者题记

一、杨叔子“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的育人指向
杨叔子先生在《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一文中指出:所谓“绿色教育”,主要是指:“‘绿色某某’,源于环境保护,然而,应用日广。现代教育,也应成为‘绿色教育‘。”“教育所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化育出好人、能人,而不是坏人、庸人。教育,应成为‘绿色’教育。”“科学求真,立世之基”;“人文求善,为人之本”。“教育能‘开发’大脑,‘开发’情绪中枢,‘开发’思维中枢,人文教育重陶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造就追根寻源的人性,特别是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融則‘绿’”。“科技与人文对人类社会与个人犹如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长空竞胜。”((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上〉,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版第191-198页,以下简称《雏论选》)杨叔子先生在《科学人文相融 爱国创新与共——再论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一文中说:“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強的双翼。双翼健劲,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竞胜。”“在大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加強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千秋大业的基础工作,人文教育中诗教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当然,我们的人文教育,我们的诗教,一定要有时代特色。”这个“时代特色”必然要涵盖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中,有两点最重要:一要爱国,要有民族气节,这是最重要的如何做人、最重要的人格;一要创新,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面,这是最重要的如何做事、最重要的能力。”不能“人为地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加以割裂,严重地妨碍、制约、摧残乃至扼殺人的本性、人的潜力与全面发展”,避免“导致培养出”梁思成“所讲的‘半个人’。”(见《雏论集》〈上〉第293、297页)。杨叔子先生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要爱国,要有民族气节,这是最重要的如何做人、最重要的人格”的教育。在《谈谈人文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础性——从“四个跟不上”谈起》文中,杨叔子先生居安思危地指出:“一是经济建设发展快,文化建设发展跟不上;二是科学技术发展快,人文文化发展跟不上;三是现代化发展快,优秀传统继承跟不上;四是向西方学习发展快,民族精华弘扬跟不上。四个发展快,是好事,是对的;而四个跟不上,是堪忧的,是不对的。”“这‘四个跟不上’的发展,归根结底,本质上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快,精神文明发展跟不上。”“丢失了人文文化,就是丢失了精神文明,就是丢失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身;丢失了民族文化,就是丢失了这个民族的特性,就是丢失了这个民族。”(参见《雏论选》〈上〉第402-403、405、408頁)可见,杨叔子先生强调:人文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绿色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

毫无疑问,诗教文化是人文文化、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为使诗教文化有助于实施绿色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杨叔子先生在《力施诗教于未冠——让中华诗词大步走入中小学校园与幼儿园》一文中,充分论证了中华诗词“是文学,也是哲学、历史、地理、生物、图画、雕塑、音乐;而且似科学,是科学”(见《杨叔子槛外诗文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143頁,以下简称《槛外选》)。由此可见,杨叔子的“绿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是杨叔子对素质教育基本精神的形象表述与特色见解,诗教文化应该且非常适合、必不可少地成为“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的指向完全一致: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中,为国家強盛、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天人”和谐、每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育人非制器”(《雏论选》〈上〉第183页);培育既有“人性”,又有“灵性”的 “好人” 、“能人”;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以培养“科技与人文”“双翼健劲”的“绿色”人材。杨叔子先生的“绿色教育”理念,对上述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作出了切实可行的明确解答,“绿色教育”理念是教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也是教育的人本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对当代中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2007年3月27日《中国教育报》曾以整版篇幅,发表曹素华 孙发友文章:《杨叔子“绿色教育观”和教育人生》;此前,蒋寿建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整版文章《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高职人才培养》,并出版了相关专著《追寻绿色教育》,杨叔子先生应邀为此书写了《序一》(见《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1-263页,以下简称《序函选》)。梁东在《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槛外”诗文催生当代诗教观》文中指出:“杨叔子先生作为当代诗教理论的拓荒者,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前沿。”(见《中华诗词》2009年第12期)杨叔子先生所倡导并履践的当代中华诗教文化,是他“绿色教育”理念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谁育人”是杨叔子先生“绿色教育”理念与诗教文化观的根本性的方向问题。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责任编辑:程瑞文

本期主持 王 骏
本刊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 徐吉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