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平老师精品散文欣赏

一、修炼包容外界
近读圣贤王明阳《传习录》颇有心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人心浮躁,众声喧哗,很多人不是跟风,就是吐槽。常常是外界的一件小事儿、一种现象,就能够投射、唤醒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和负能量。足以见得,不够坚定的内心是多么容易稍有风吹草动,便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
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耳不自得焉。
意思是,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身居高位还是低谷,一个君子都应该始终保持一致,自足快乐。
心不随境转,而让境随心转,宁静于内,无敌于外——这其实是一种需要不断修炼的心功,一种真正强大的包容外界、掌控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心学有个简明精要、易于传播的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话简单理解就是心怀一把尺子一种信仰。
从此以后,我们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最大化的真、善、美,去规范言行举止,去指导做人做事。
余暇多读圣贤书,沐浴阳光,栖虑心镜,保持良好心态,活出真我!
2020.6.7

二、童年的书事
读杨兄之文作,情动处,勾连起自己的心事。
我的童年较之杨兄之童年,幸福多了。有吃有穿,有爷奶呵护,有父母疼爱。不知为何,天生下来就对书籍感兴趣。父亲是个读书人,三叔聪颖,少学峥嵘,只是文革中说了几句真话,跟不上形势冒了尖,被人看做异类。三叔喜欢书,我的童年,字虽沒有读上几蒌,但从三叔的屋里偷读的书不少。想起有:《铁道游击队》《封神演义》《红岩》《金光大道》《林海雪原》《第二次握手》《三言两拍》等等。
读二年级时,班主任家访到我家中,在爷爷的炕头上的煤油灯下,我正汲汲有味读那本用麻纸印的书、用铁丝穿的《铁道游去队》。着迷的我,竟然不知老师就站在近旁。一去多年,记忆犹新。
后读竖字行版印古书《封神演义》,文字是顺意读的,只觉故事优美,哪咤闹海的故事,读后还给同伴们讲,惹得我贺家外爷听后,称我长大一定是个读书人。
父亲喜欢读书,只是文革中挨了批,听母亲说,你爸无奈将三大箱子书煨了炕眼。想起这,我非常揪心,要是那些书都在该多好。父亲的才学,在庄子里排在首位,全乡招干仅考取父亲和刘志源叔。只是后来父亲沒去公干,当了村干部,大半青春献给了乡村事业。曾有一次机会,父亲被当时在定西地区文化局当局长的何仁昌叔看重(何叔,曾在东湾公社任书记,父亲在他手下当过文秘)调至定西文化馆,参加戏剧创作,父亲的戏作《摘辣子》曾获定西地区文艺调演一等奖,剧本登在《甘肃农民报》(1965年第36期上)上。还有几本剧本的底本,我都见过。
父亲走了一周年多,但父亲留给我的则是几本笔记本。每每夜深人静,翻阅,泪眼婆娑。
思之,念之,情韵悠长。而今顿感,读书有味,味绵长。感谢童年,我还好读书!
2020.6.5

作者:陈建平,靖远县东湾镇东湾村人。生于1965年10月。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靖远县县志受聘人员,靖远县地方民俗文化学会负责人。著《甘肃党史人物:欧化远》(已出版)、《靖远地方民俗丛书:谱序碑文祭文》(已出版)、《陇上人物:范振绪》(底稿),主编《农家书库:谱牒、碑文、祭文赏析》(兰大出版社),参编《再奏风雅:2005年中国文化年报》(兰大出版社出版)、《和畅:2007年中国社会年报》(已由兰大出版社出版)、《靖远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担任副编)、《靖远革命资料汇编》《德润文苑》等书籍。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