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画家鄢家发先生作品欣赏——柏铭久、汪贵沿||《齐鲁文苑·名家在线》||2017第31集

鄢家发简介:号知焉,四川万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星星》诗刊编审,从事文学编辑30余年,习诗涂画60余载。近年来潜心古人书学画论,读经习典,卜居成泉东山一隅。著有文学作品《蝴蝶帆》、《边地雪笛》、《永恒的漂泊》、《回望与歌谣》、《散落的烛光》、《雪蝴蝶》等诗歌、散文、随便、评论9部。曾获得全国大红鹰诗歌文学奖、四川文学奖等。作品收入多种版本,并被翻译介绍到海外。2009年被入选进入大学中文教材,绘画作品,画评画论多次被《荣宝斋》杂志社及《收藏人物》等刊发表及收藏。

鄢家发的诗与画
柏铭久
2009年中国画权威刊物《荣宝斋》第八回《中国画清赏雅集》发表了鄢家发山水画作品十幅。我看到这本集中发表的画大都是中国画名家之作。鄢家发原是《星星》诗刊编辑部主任,高级编审,其诗歌在全国成名较早,其诗歌空灵、简捷、意境深远,具有较强跨越时空的感觉, 在全国诗坛独树一帜。

早听说他退休后习画,没想到这次在成都到他家中见其画,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诗画相通,读他的画,正如他的诗,具有很深的意境,那种从心中流出的激情,在他的不拘一格的笔下变成他心中的家乡的山水《云水幽居》《临河人家》《江湾》《山居》《平漠如织》《云雨》《山雨》《幽居》《岩上村居》《山林》一边赏画一边让我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壮阔雄伟神奇的三峡。淋漓酣畅的笔墨,看似笨拙不求细节别开生面的线条(或称笔触)诠释了他那本质的大度豁达与人为善,不与人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
诗品画品即人品。我赏诗品画并不看一句两句灵秀细腻相似优美,而是更看不刻意而为,重整体的效果,大气,恣肆,无我,心与山水万物融会相通,通神通天通宇宙,通通上下求索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向上的精神。

古代的、现在的许许多多山水画家,一直循着或传统山水画的"大道",一笔一划,一墨一色,张驰着写实性与思想性。而鄢家发似乎是一下笔就直抵那个"大道"直接通向那终极的目的最高神殿。每幅画我找不出从那里下笔,从那里开始从那里构思,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效果。
家发与我相识久矣。他曾是我们追索的目标。现在他又在中国画的领域开辟了新的目标和天地。
我就这样在他从箱子里拿出的一幅幅画中,心潮澎湃,心灵震憾,忘记时间,我从小喜欢绘画,也曾在艺术学校习画,今看见家发先生的笔墨山水,让我惊奇和欣喜,激起我童年想当画家的梦想和挥豪泼墨的欲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家发先生不断地在诗画里践行,在山水行走中寻找诗意和乡愁。

柏铭久 1944年生于辽宁营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诗人。曾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星星》《中国诗人》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大量诗作。出版诗集《神女峰背后》《叙述中的抵达》《三峡 时间之书》《一个人的山峰》等10种,评论集《与词语商量》。诗作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鉴》等。曾获第二届重庆文学奖,首届何其芳诗歌奖。

微信不微,让我们转身还能遇见
文/汪贵沿
微信不微,而是一种强大的空间,能连接情感无限,能储存一个世界,让时空错位,让空间无限放大或缩小。
如果在过去,我们很难相信,失联几十年的同事或朋友,有一天会突然通过一个微友给你打电话,会突然在你的微信里跳出个头像来加你好友,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变得无距离,因为有爱心变得如此亲近.....
当第一个手机响起时,一个声音来自德国,她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你猜一下我是谁?尽管我当年在老家德阳市文联和德阳市机械工业局工作过,身边女同事不少,但我很快就说出来了她是谁,因为毕竟她和我是在同一间办公室,面积不大只能容下我们两张办公桌,那时我刚从一个省属企业借调到市文联工作,负责编辑《小作家》杂志,她给了我很多工作上的支持,她的声音好听很特别,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一下能说出她的名字。
我也不知道她移民多长时间了,当年只知道她调省城工作后来又到北京工作,再后来就没有音讯了。直到最近才知道我的这位大姐移民海外多年,而且一直从事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工作。我的这位姐姐性情豪爽,为人耿直善良,在我多年的印象中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强人,我们在一起工作时间不算太长,在我记忆里却很深。
最近她在海外一些平台一直推荐我的作品,让我特别感动。她的名字叫邓瑛,一位失联多年的同事,一位诚挚热心我敬重的好大姐。愿她身体安康,只要有诗和互联网,远方不远,就在无线之间
当第二个手机响起的时候,一位73岁的老师给我打电话,你是贵沿吗?我是鄢老师啊!我在攀枝花徐甲子那里要到你的电话,听说你在无锡,二十余年没有见了,最近还好吧!这就是微信的威力,如果没有微信,我不会认识徐甲子,没有徐甲子这位诗友,也就很难再联系上家发老师,当然前提是因为诗歌,因为共同的爱好联网在一起。说实在和甲子先生神交数月至今都未曾蒙面,但在诗友群里却是天天见面的好兄弟了,说回成都找健鹰喝酒去,一直是说说而已,很多时候都是擦肩而过。
这次回家,我坚决的挤出一点时间和徐骥到成都龙泉驿探望了家发老师,感觉老先生身体健康,在他自己的画室,每天坚持画画写字读书,生活悠然自得,我很欣慰。想起当年他对什邡文学的扶持,那种感觉好像就在昨天,他和诗人陈晓(现已故)到什邡来,一大群诗友聚会在一起,以邓亨禄老师带队我们一起喝酒聊诗,那个年代《星星诗刊》诗刊是所有诗歌爱好者的神圣殿堂,写诗不在《星星诗刊》发表不能称诗人,家发老师是《星星诗刊》的编辑部主任,高级编审,经常去各地区指导文学创作,什邡是他来得比较多的城市,我和他成了忘年之交,一种精神的寄托和青春的梦想萦绕了我们一代人。
今天看见头发斑驳的家发老师,只叹时光流逝太快,几十年过去,只剩下一堆文字还年轻,感谢微信,感谢诗歌,让我们转身还能遇见......
2017年9月23沪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