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破局与入微交流稿
文/彭彪
尊敬的各位领导,39大诗群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39大诗群在黄主席和编委会全体老师的领导下,开辟了一方诗词的天地,值得庆贺!
2019到2020年,《上海滩诗叶》汇聚了各位方家的佳作,并成功荣获吉尼斯世界记录奖,值得庆贺!
一年来,老师们把儒家思想,道法自然,释迦慈悲融汇于诗,形成有带有自家风格的诗韵诗意,百家争鸣,值得庆贺!
我很荣幸能与诸位一起交流,给自己的诗赋于生命。非常感谢黄主席和各位老师给我能在39大诗群这万众瞩目的平台一次谈诗的机会。谢谢啦!
首先,我讲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失足没水,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就是破局法,就是打破固有的思维,从另一角度去分析事物,势态。诗也如此吧。“朝露粘花泪两腮,凌风怒放万千枚。问讯世人今晓否,一季繁华带血开。”这首拙作写的是武大樱花,我谨以此诗献给援鄂归来的天使。樱花本来有红、粉红、朱红、艳红、白、粉白等颜色,而我创作时只选择其一,“一季繁华带血开”撼人心魄,象征千里援鄂,不负韶华的精神。大家看看破局就是用另一种思维去写诗的方法。诗的破局有跳出桎梏,站于高远,穿越时空等。
一 跳出桎梏
《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烂柯【出自《述异记》中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二 站于高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巜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意思是说,尽管现在前方困难重重,但是早晚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中的彼岸!也寓意着遇到艰难的环境时,我们也要坚持前行,只要有理想和抱负,相信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 穿越时空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评价,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一天时间和里程);地球在宇宙的天际运行,人坐在地球上放眼天外,等于巡视宇宙,可以看到无数像银河那样的星系。(我们这个太阳系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
上述的所有例子可以看出写诗时可以打破常规,或灵感突现,或剥茧抽丝,或穷极想象,这样表达的效果又是另一番天地。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诗的入微。入微就是深入到细微之处,诗的入微常常可以通过析微察异,引发共鸣,溯源追本等手法表达出来。
一 析微察异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思是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句诗出自宋朝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儿童还是迟了一步吗?不是!蝴蝶飞的太快吗?不是!其实这里作者以不同于常人表达菜花的手法写出了菜花的颜色,金黄的菜花,清新而脱尘,再加上童趣,让人的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二 引发共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七绝《竹石》是郑板桥题他自作的竹石画的第一首诗,此诗借歌颂竹的耐风寒和立根于青山破岩之中,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此诗的一二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描形摹状,尽写竹立于岩中是所生非地。“咬定”写其坚定不移的形态,“立根”言其本性孤高而不随俗。接下来三四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写生于破岩中的竹,虽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这既是岩竹的天赋秉性,也是诗人所憧憬和所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在赞美岩竹的坚定与顽强的同时,隐寓出诗人自身的刚劲风骨。
“老柳——写于母亲节前夕
数经风与沙,举首望天涯。
日薄西山里,回回瘦影斜。”这是一首拙作,我想通过村头老柳表达一个望断天涯的母亲形象。老柳即人,人即老柳,天下所有的留守老人难道不像这颗老柳吗?(或许诗不如意,贻笑大家了,呵呵)
三 溯源追本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的独特之处。
说了诗的破局和入微,最后我提一下诗的立心。诗的立心与立意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诗的立意,诗的立意就是诗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而诗的立心则是一个诗人那渗透在骨子里的傲。比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个诏令。这首诗的意思是:明天我要去上林苑游览,赶紧告诉春神知道,百花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才开。这首诗的傲就在于“我到之处,便是君临”的帝气。
再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取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隐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德馨;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坦荡……
这样就可以看出诗的立心就一个诗人在坐标中给自己的定位(嘘!什么人养什么鸟,什么人写什么诗)。我给自己的定位就像一只“井就之蛙”。时间很晚了,我这只井底之蛙再发一首拙作《说蛙》
未懂慈悲却坐莲,有么学问肚儿圆。
炎凉可击三声鼓,饥饱犹思一口泉。
城路窄于乡里路,湖天大过井中天。
花开花谢无关我,搅动群星不得眠。
一首破局入微到立了心的诗是经岁月长河浸蚀而不朽的。诗是对一切艺术最高境界的阐释。中华诗词融哲学、美学、宗教、语言、舞蹈、音乐、道德、伦理、医学乃至易学等为一体。故诗是民族之魂、国之精气。
谢谢黄主席!
谢谢编委会!
谢谢39大诗群的全体成员!
祝大家身体健康,佳作纷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