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山湖上
作者/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8-11-14
主播/玉华
2012年的盛夏,我到了鲁南,去了微山湖。微山湖,在过去,不是很出名。自从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传唱开来,微山湖,一下子便闻名天下了。歌曲一开头就唱到:“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一曲深情、悠扬、乐观的旋律,娓娓道来的叙说,道出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英勇机智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世界,抒发着人民群众心底涌出的爱与憎、正义与力量、斗争与胜利,自由生存态度的庄严和神圣。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最早传唱于一九五六年。六十多年过去了,歌仍然还在唱着。我特别喜爱这首歌,每次听到这首歌,好似琵琶声就在耳边响起,眼前就有了一幅幅画面。

那落日洒出的金灿灿的余晖,映在了湖中的荷花、芦苇、野鸭,还有一条条返归的小船上。日头慢慢的西下了,这里的一切都又变得静了下来……一首歌,能让人产生出浮现、联想和追忆;一首歌,具有这样经久不衰的时空穿透力。不能不说,微山湖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不能不说,这首歌所具有的经典魅力。七十多年前,微山湖一带,活跃着一支威震敌胆的游击队。他们挥戈于百里铁路线上,撞火车,炸桥梁,与日本鬼子、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历史很是感人,电影拍得也很精采,留给人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后来,人们只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听了这首歌,记住了铁道游击队,记住了微山湖。总想去微山湖看看那里的水光天色,荷花,荷叶,小船,鱼鹰,野鸭戏水,芦苇摇曳,听听那动人的歌谣。我也被那部电影和那首歌感动了,也是这些人中的其中之一。微山湖在山东省微山县,她是黄河的产儿。

据当地志书记载,早在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经巨野一泄而下,奔东南夺泗水淮河入海。直至明万历31年(公元1603年),黄河在微山附近的两次决堤涌注,汹涌的大水,汇成了微山湖浩淼之形态。微山湖的水面很大,南北长120公里,宽4公里余,最宽处达25公里,周长306公里,面积约1266平方公里。微山湖,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到了这里,真是感到了微山湖的大。上了码头,只见码头上停靠着几艘大游轮。我们没有乘坐游轮,而是在附近的岸边租了一条小船。撑船的是地道的当地人,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俩一个摇着橹,一个坐在船尾上,划一段路程,两人倒换着划。一看她们那利索劲,就是很有经验的老船工了。我们坐在小船的中间,她轻轻一撑,船动了。船两边的水哗,哗,哗,溅起了水花。不一会儿,小船钻进了两边都是芦苇的水面里。她一边划着船一边和我们说,“小船可以在湖里的芦苇荡里随便穿行,船小好掉头。这里水面上有十多万亩荷花、芦苇,微山湖可大啦!一会儿,我俩可以带你们去当年拍电影的地方看看”。我从心里好佩服这两个朴实的女船工。

不一会,船一转弯,就看到了湖面上全是粉白色的荷花,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分外艳丽。说着说着,后边的船工弯下身子,给我们摘下了好几片大荷叶,让我们顶在头上当草帽遮阳。叶子大的像蒲扇一样,上面挂着的水珠扑啦扑啦的掉了下来,顶上了荷叶觉得凉快了好多。小船在水中游动着,湖里的芦苇长得很高,很壮实,茂密的像厚实高大的墙,一转弯就是一大片,一片连着一片,小船在水面上被层层叠叠的芦苇淹没了。怪不得当年日本鬼子来到这里晕头转向哩!满湖的荷花,在湖光潋滟中,亭亭玉立。深绿的荷叶宽大肥硕,远看上去,叶子快把湖面遮挡住了。我顺手也摘下了一片荷叶,叶子上有好多水珠,细细看去,叶子的表面上布满了一层细小的茸毛,好像打了蜡一样。怪不得叶子不沾灰尘不挂水,手中的叶子一倾斜,水珠就全掉下来了。

菏花是名花。在不同的地域,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有的叫莲花,有的叫芙蓉。她那高洁纯净,出污泥而不染,高贵而不争艳的品格,带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感念。我坐在小船上,仔细的观察着湖里的荷花和荷叶。不由的在想,在现实或文学作品中,人们往往赞美荷花的多,而忽略了对荷叶的关注。其实,水中的荷花和荷叶始终是相依为命的。即使是荷花凋谢了,绿叶最后变为残叶了,它们的根茎也连在一起,藕断还有丝连。仔细看来,湖中的荷叶从不与荷花争高低,默默无闻地看着荷花慢慢的一点点长大,守护着鲜艳美丽的花朵。荷花是美丽、鲜艳、高洁、夺目的,其实荷叶也是很了不起,很高尚的。船向远处划去,在湖面上远远听到了野鸭子的叫声。船顺着叫声划去。在离我们很近的湖面上,有一群小鸭子游了过来。我的视线一直跟着这些小鸭子,看着他们在水中戏闹玩耍,它们游得是那样自由自在。

我们在芦苇荡里转了好长时间,小船划到了六十年前拍摄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水域上,那里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遗存了,只有几条破旧的船在那里停靠着,芦苇密密的,岸边不远处的那几棵老柳树,仿佛还有着未尽的诉说……这时耳畔,好似又响起了那首深情难忘的歌,“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我们沉浸在微山湖上,也陶醉在微山湖中。
2018年11月13日,写于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