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三月五日,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病故了。他年仅十岁的儿子赵煦即位,改年号元佑,是为哲宗。
哲宗太小,不能亲政,暂时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是个保守派,她坚决反对变法革新。
神宗去世不久,她便传下诏书,批评新法,以“母改子政”的形式改变神宗的所有既定政策。

她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任命年届六十六岁、已经隐退十五年之久的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主持国政。
北宋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史称“元佑更化”,说通俗点儿就是重打锣鼓另开张。
苏东坡就是在这种突变的政治形势当中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而此次东山再起的速度竟是如此之快,出人意料。

从1085年的五月到1086年的九月,短短的十七个月里,苏轼便从一个地处偏远之州的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
提升了六个品级,飞跃了十二个官阶,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此时此刻的苏东坡不会在眼花缭乱的快速提升中忘乎所以,也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书生本色。

在对待“元韦占更化”、对待革新变法、对待新党人物等一系列问题上,苏东坡都拥有自己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既符合苏东坡为人处世的固有特点,也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具体情势以及苏轼对其作出的判断。

苏东坡非常反感当初王安石独断专行地推行新法,反感新法人物否定一切的态度;
同样,他对于现在旧党人物上台后不加分析地全面推翻新法,盲目否定一切与新法有关政策的做法也非常反感。

以苏东坡的智慧,对身边政治氛围的变化当然洞若观火,他不由得感叹:
念我山中人,久与麋鹿并。
误出挂世网,举动俗所惊。
归田虽未果,已觉去就轻。
(《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
你看,好不容易脱离苦海、回到朝廷的苏东坡,想不到居然与前辈、好友司马光发生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矛盾,弄得自己又一次“不安于朝”。(待续)

《花影》
苏东坡 [宋]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