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山诗苑(第四十三期)阿建(杨建华)散文专辑

作者简介
阿建简介:杨建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浠水县第五届学术带头人,著有散文集《书生傻气》《书生剑气》,多次立功受奖。
阿建:“误入"桃花源“
夏初的双休,光读书也无趣,不如出去走走?忘年之交的小徐是晚辈,对我的倡议当即赞成,他说:你只管跟我一起去,管保大开眼界,还可以到桃林中摘摘黄桃,一定收获满满。我对此很是怀疑,但能亲近自然总是好的,何乐而不为?且随他去转转。

车轻路顺,半小时不到,我们一行就来到一个叫林家咀的庄园。那进村牌楼建得古意盎然,一幅对联颇令人玩味: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沿着笔直的水泥路前行,进入眼帘的即是一座座的荷塘,但见荷花如少女般亭亭玉立、含苞待放,别有一番美感;继而是“二八富柑”基地,柑树虽不高大,但已经成型成片;又前行,可见大片大片的似葡萄藤状的猕猴桃,有少许村民在内怡然自得劳作。碧蓝的天下,一片片经济苗圃又赫然入目,苗木已经很高,似在强烈的阳光下拼命般生长;继而是一大片桃林,深红色的大个大个的鲜桃压弯了树枝,有农妇在采摘,送我们每人一小袋;大家现场试吃,果然是黄桃,虽然看起来是深红色,但内里却是黄色的,其甘甜味道一刹那间就沁入心脾。我们亢奋起来,当即踏入桃林,感受那亲手摘鲜桃的快感,不一会儿,就可摘一大袋,那种丰收的不可言状的喜悦我们算是亲身体验了。怪得现在很多乡村游方兴未艾,原来不是为了吃鲜果吃农家饭,而是为了体验一把那种农家人丰收喜庆的心情……

而后,我们来到核心景区,这里有很大一个当家池塘;池塘内逡巡的游鱼随处可见,临水的一排排别墅的阳台上有人边品茶边垂钓,那是一种爽极了的神仙般的惬意!有人跑到临近小山上的月季园,月季满坡满坡的都是;没想到,这个季节的月季竟开得如此“热闹”,颜色各异,令人心情大好。

小徐说,这里四季花开不败,他指向不同方向,道明不同花的品种;我放眼望去,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建有很多的亭台楼阁,还有竹廊、还有挂满藤蔓的林荫廊道,很适合新人前来摄婚纱照。

小山顶部是一块平地,周围建起了木隔走廊,走廊上部的小木板上抄有一首首唐诗,有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的;汗颜的是,有的诗我还未曾读过,原来这里是“爱园”,建设者可谓匠心独运了!不远处还有“法治文化公园”,在一片片风景树旁呈有法律政策之语的小小木牌,可见造园者的良苦用心。

我在一鲜花环绕的“耕读亭”内的木椅上小憩,自感有一种无法言状的美好、甚至得意。蓝天白云之下,我艳羡起生活在天人合一的花园里的村民们,这是八辈子也难以修来的福气啊!我很自然地忆起了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当年逃离秦时战乱的人们躲进了深山,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仅仅如陶渊明所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让中国人艳羡了几千军。事实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过是没有兵灾、没有战乱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完全谈不上富足;但长期遭受战乱侵害的中国底层人们奢求的就是平安,只要能与世无争,只要能平平安安,善良的人们就无比满足,至于富足,人们是从来不敢奢求的,何以见得?陶渊明先生就说得很清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中人与隔绝的外界人衣着一般模样。

百姓大舞台
想来,真正称得上桃花源的地方,只有林家咀这样的农庄才配得上。因为,这里既有乡村的经济作物,也有农村的自然生态,还有触目可见的文化景观,更有村民自娱自乐的乡村大舞台。村民劳作之余,还可以尽情载歌载舞。这不是桃花源,又是什么?同行严君说,如果中国的乡村都如林家咀,那高房价高压力快节奏的都市还有什么值得向往和留恋的?是啊,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在氧离子的包围之中,富足之余又能有称心如意的精神生活,这岂是小康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超越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桃花源梦!

我在“耕读亭”品茶,不觉间又忆起远在广东打工的堂弟的话——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这是属于一代人的遗憾。有家现在看来,这个遗憾不是不能弥补的。多年前在党校学习时,一位乡镇干部作了极其动情的关于中国乡村向何处去的发言,他的严重的忧患意识尤其令人敬佩。中国乡村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充满使命感责任感的事关八亿人的严肃课题。如何破解他的这一忧虑一直是我在默默思考的问题,而今我在林家咀庄园找到了答案。中国乡村似乎与城市渐渐成为两个世界,但是它们不是对立的,城市将会继续繁荣,但乡村也不会衰败下去,甚至在将来,乡村有城市不可比拟的地方,乡村自有其许多优势,如果中国乡村都如林家咀,那么我更愿意选择在乡下生活。事实上,最近两年,武汉黄石鄂州黄州的客人慕名而来,他们在双休日、节假日、年休假,带着亲朋好友驱车赶来,为了什么?他们不是来打拼创业,他们是来放松心情,他们是来散心散步,他们是来放下的。也许,在城市,他们生活得有些倦意、有些心累,他们需要一个桃花源,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是的,太需要了,现代人活得过于心累,生活将人们裹挟前行,人们需要一个心情释放的地方、需要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犹如,哪怕来这里的亭台打一个盹也是好的,也是幸福的…

返途时,在与小徐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林氏父子在外创业发家致富,因眷恋家乡又回村造福桑梓的传奇故事;而今的林家咀已投资几千万元,得到了各级政府政策的及时扶持,已经有几个项目在陆续跟进;可以预见,林家咀的明天将更为美好、更加令人期待。我不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神州大地,中国广大乡村将如林家咀一般强势崛起,那时的我们将不再艳羡世界公园的瑞士,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将生活在鸟语花香中、将生活在真正富足的桃花源中,而不是如陶渊明笔下的仅仅乞求平安的桃花源!
一日行程结束,令我不得不大为慨叹:美在巴驿林家咀,快哉林氏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