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碑长青 30
文/三木秉凤(周凤森)
黄牛精神
(30)

赵英玲于1959年8月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而王杰又于1961年8月应征入伍,所以1960年是王杰与赵英玲这对恋人在学习、劳动、生活及共同交流中最为充实的一年!也是他们两人终生最幸福的一年!一切生命中因为有了爱情而变得生机勃勃,一切生命中因为遇见爱情而幻出魅力四射,这是灵魂与欲望的碰撞,这是幸福与缘分的共享。然而1960年又是三年自然灾害最重严的一年,为了支援全国各地的饥荒灾区,王杰与赵英玲共同响应学校号召,每天坚持节食而省下一个馍馍支援灾区。
1960年初春,金乡一中组织全校师生去高河店深翻土地,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练每个人的意志。在这次劳动中王杰表现地非常突出,不管翻地还是拉耙,他总是埋头苦干,全力以赴,最后评比时,班主任张子骥老师说:“王杰所在的小组干得最好,地翻得深,土耙得细,活干得多 。”最终学校的流动红旗授予了王杰所在的劳动小组。同在现场的赵英玲见状非常高兴,过后她给王杰写了一首诗歌以表示敬佩,原诗全文如下:“绳紧弯腰低下头,水滴衣湿透,艰难困苦都不怕,愿做革命老黄牛。”其实王杰这种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贯穿于他短暂生命的全过程中。
1960年早春,金乡县委县政府安排金乡一中全体师生去马庙公社白洼林植树。大家五点开始吃饭,接着就吹起哨子在大操场上集合,同学们以班为单位带着铁锨、铁镐等挖坑工具扛着红旗列队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有唱有跳,大家早已习惯了校外劳动。到达白洼林场后,同学们马上投入到紧张地劳动之中,当时属于早春时节,林场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而王杰所在地班,女同学居多,很多同学用铁锨挖坑,一锨铲下去,几乎挖不出多少冻土,全班同学都明白,这样下去,很难完成今天的植树任务!正在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王杰自告奋勇,承担起刨除冻土的任务,只见王杰抡起铁稿用力刨开冻土,为大家在前面开路,冻土刨开后,下面的软土用铁锨就能挖坑了,这样十二级五班从打开冻土,到挖坑栽树,再到浇水回填新土,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下午快结束时,大家才发现王杰依然大汗淋漓,衣服早已被汗水侵透,这一切,赵英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黄昏时学校完成任务开始返回,赵英玲找到王杰说:“你干活就是不要命!我看见你们班就你一个人冲在最前面刨冻土!”王杰笑着说:“俺班里几乎全是女生,这铁镐她们根本抡不动!你看我呢,腰大膀圆的,越干越有劲!”
1960年4月,金乡一中初中部十一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学校只安排十二级与十三级的师生去城关公社周庄帮助插秧。周庄村北有一条大河,村里育好的秧苗都在河北的地里,运秧苗的同学先去北岸拔上秧苗后再坐小船运到南岸,赵英玲远远地看见运苗的小船上,其它同学手中都是抱着一捆秧苗,而王杰立站在船头,手里提着三捆秧苗!赵英玲就向他挥挥手表示鼓励。在农村,插秧属于简单劳动,没有什么技巧,社员们一教便会。在一大片水田里,学生们一手握着一把秧苗,然后弯下腰向后倒着走,另一只手将其中一束秧苗插入水底的泥土里。插秧劳动中大家须脱掉鞋子,双脚踏入泥水中,顺着垄丘依次向后,这样同学们的身体就在水田中起起伏伏的。人们一边劳动,一边交流,整个插秧现场,人声鼎沸,欢歌笑语,但赵英玲总能在忙忙碌碌的人群中准确找到王杰的位置,因为王杰是班里的排头兵,插秧总是走在最前沿。当王杰偶尔看到赵英玲正在远处遥望时,就迅速挥动着手中的秧苗,互相打着招呼,两人心有灵犀,彼此感知每一瞬间的遥望凝视,赵英玲心中总是涌出一股暖流,化成了无穷的力量,令她自然而然地加快了插秧速度,向前追赶。两人就是这样,在工作中互相激励着共同前进。赵英玲为了纪念这次与王杰共同插秧而度过的美好时光,特地为王杰编了一首长歌,永远珍藏在了自己的身边,诗歌全文如下:“光阴岁月流,年少流失莫回头,当年的故事珍藏留,水悠悠,船悠悠,旭日东升照船头,倒插水影岸杨柳,一捆捆翠绿的秧苗,随人渡河不离手。腰弯月亮不抬头,王杰插秧从不在别人后,汗水随着插秧流,完成任务不顾休息连忙帮落后。船悠悠,水悠悠,夕阳西下漾船头,山青水绿河锦绣。轻风吹发耳温柔,目光视线互相投,二同感受在船里头。水在流,船在悠,舵手的白衫汗湿透。后浪推船奔向前岸走,美好的时光梦中漂流。”
1960年6月,根据上级安排金乡一中师生去相对遥远的相里公社(现鱼台县清河镇)帮助当地社员麦收,当时金乡县与鱼台县是一个大县,还没分开。6月2日,同学们从县木业社拉了多辆木轮地排车,每个小组两辆,五点起床吃饭后大家操场集合,然后浩浩荡荡往相里公社出发,当地社员在大广场四周摆满了茶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社员也编入了各个班级中,他们共同劳动。当时,十二级被分配到相里公社最东北角的车楼村,这个村子离微山湖仅有五百米。王杰割麦都是领头,别人割三垅他割四垅,同学们白天割麦子,晚上还要摸黑将麦子扎捆运出,没白没黑地干,非常辛苦!为了纪念这次劳动,王杰给同学们编了一个顺口溜:微山湖畔运河旁,同学车楼割麦忙,鼓足干劲争上游,争取早日粮归仓,感谢党的政策好,农民心中喜洋洋。他们在车楼村帮助麦收两个星期,因为王杰与赵英玲不在同一个村里劳动,两人离得很远,在圆满完成任务后的返校途中,两人竟然不期而遇,赵英玲疼爱地说:“王杰哥,两周不见,你都晒黑了也瘦了!”王杰笑笑:“小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赵英玲听完这句话,心里乐开了花。
年少的王杰与赵英玲就这样在劳动中互助,在学习上共勉,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诠释着爱情的纯洁高尚与美仑美奂。很多人在问,真正的爱情是什么?自古以来从未有人真正回答过它!因为爱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所以说真正的爱情总是一人一感,又百人百云。但我们从一个伟大英雄的少年之恋中,似乎发现了某种超越物质的东西自然而然地隐藏其中,这让爱情变得纯真浪漫而又超凡脱俗。那么爱情是什么?真正的爱情是前姻今缘的相续,是精神频谱频率的趋同共鸣,是思维灵波的同频共振,是前世编定程序的今世启动,是心灵互动的传感相应!真正的爱情是彼此促进,真正的爱情是双双承诺,真正的爱情是你我相守,真正的爱情是彼此激励,真正的爱情是遥遥相望而又灵犀相通,真正的爱情是相互依偎又慢慢老去,真正的爱情是山盟海誓待来生相逢。在王杰与赵英玲的爱情里,两人从情窦初开到校园之恋,从投笔从戎到两地鸿书,再到王杰牺牲后的孤生守望,赵英玲作为一个普通女人为我们诠释着真正爱情的高尚、美好、纯洁与浪漫!爱情也许源自于一见钟情,也许萌发于日久生情,但不管是瞬间的情感互动,还是激励共勉的长久相守,一切超越物质基础的天地缘分永远会让灵魂缠绵无绝,演绎出惊天动地的人间大爱,因为它触动到了灵魂的本质,真正的爱情只与形而上的东西相通!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