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城的北边,是风翼山。凤翼山麓,靠近老县城的地方,有两条很出名的山沟。县城附近的人,都知道这两条沟。一条是老县城正北的大堰沟,一条是稍偏西北的张山沟。

大堰沟很深,长度大约将近一里。沟的底面有二三十米宽,而且较平整。进沟不远处,稍高一点,有一大片平地。沟两边山崖底部,有几孔大大小小的窑洞。沟的后半部分,逐渐变窄。沟底 高低起伏,林木成荫、杂草丛生,常有鸟类及其它小动物出没。
大堰沟,有的人说,叫“大雁沟”,有的人说,叫“大仙沟”,甚至还有人说,叫“大烟沟”。要说叫大烟沟,没有人见过种有罂粟。要说叫大雁沟,也很少见有大雁栖息。《洛宁县志》上写作“大堰沟”,还是有道理的。

毕竟沟两边土堰高耸,而且多是悬崖绝壁。叫“大堰沟”,比较符合沟的外部形象。
说叫大仙沟,也是有来历的。很早的时候,县城以北,多为野地,风翼山麓,荒无人烟。沟里更是人迹罕至,乱树杂草丛生,常有野兽出没。周围坟墓又多,阴气太重。除了胆大的,一般人进沟里都会感到恐惧,令人毛骨悚然。有时候,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发生。于是,人们便传说沟里有大仙。据一个九十多岁老人回忆,县城东大街还建过“大仙庙”。所以说,城里许多人把这条沟叫做“大仙沟”。

清朝光绪年间,洛宁有个很有名气的武艺人,他曾到洛阳参加武科考试,考中武举。这个人,不但武艺高超,而且字也写的很好,同时还精通医术。因而名噪一时,这个人就是赵成璧。

传说赵成璧年轻时,艺高人胆大,常到大堰沟习武。一日正勤奋练习,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者走过来,对他说:“你好拳脚啊!又这么勤奋,不知道你功夫如何。来,推推我,我看看你手劲大小”。赵成璧心想,老头这么一大把年纪啦,哪里挺得住我的推力。若把人家推倒,恐怕惹出麻烦。便只轻轻推了一下。谁知不推便罢,一推,老人纹丝没动,自己却像碰到墙壁一般,顿时直往后退。那老者微微一笑,说:“行啊!小伙子,手劲不小。来,比试比试,切磋切磋武艺”。赵成璧不敢轻视。说声领教了,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老者对练起来。不大功夫,已是累得浑身是汗,渐觉体力不支。看看老者,却依然精力旺盛。赵成璧便使出狠招,想拳脚并用,制服对方。用尽全身力气,挥动右臂,猛推右掌,攻其要害。不想老者一避身,赵成璧扑了个空,一个趔趄,几乎跌倒。老者反而伸手接过赵成璧左臂,猛力捏住。老人那手好大呀,手掌好有劲啊!只一捏一拉,便让赵成壁稳稳当当站在那里。於是,赵成璧心里明白,遇到高手了。忙弯腰低头向老者拱手行礼,愿拜老者为师。谁知一抬头,老者却不见了。

赵成璧没拜成师,心里很不高兴。回到家叫门,又没人开门。一气之下,伸出左手猛地向门一推,门竟被推坏。自己也觉诧异。再试着用右手推另一扇门,门却丝毫无损。方悟自己左臂被老者一捏,功夫可能到了。心里暗暗高兴起来。

为了证实左手的功力,有一次,赵成璧在一群人中,将其中一个轻轻托起,撂到半空,等那人落下时,又用左手一接,再一翻手,让那人稳站在地上。赢得众人惊呼,一片喝采,大家都夸他好功力。
这事一传开来,人们都说赵成璧在大堰沟遇到仙人指点啦。于是,大堰沟就更加驰名了。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凤翼山麓,有个“军政部27补充兵员训练处”,简称“二七补训处”。二七补训处在风翼山麓打了许多窑洞,用来训练壮丁。大堰沟的前半部分,就有许多二七补训处打的窑洞。现在这些窑洞,大都塌陷废弃,只有个别窑洞还在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堰沟附近还比较荒凉。以后,县城内居民向北扩展,大堰沟就经常有人出入活动了。有一段时间,因为沟里有山崖阻挡,相对安全,驻军把大堰沟当过打靶场地。打靶的时候,沟里经常传出乒乒乓乓的枪声。

有几年,春节期间,县城东关村文艺队的人,在沟里练踩高跷。拉上绳,让学员扶着绳练习走步,引得许多人围观。
后来,沟底多处被人开垦,种过庄稼。

现在的大堰沟,沟口已满是住户。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以及县里“见缝插绿,美化环境”的规划设计,沟的前半部分,已经被凤翼山公园植树绿化,初具规模。

不久,大堰沟,将会成为凤翼山公园风景区的一部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